阅读历史 |

第二十九章、不翻汤(1 / 18)

加入书签

夏日的傍晚,天气已不再如正午那般炎热了,天气变得有点凉爽了,张晓东微微闭着眼,坐在阳光下的洛河之畔,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好不惬意!

这么温暖的傍晚,心中的人儿却不在身边,却也是一种小小的遗憾吧。

这时候,些许温柔的风,轻轻吹动着河畔翠绿的树枝,沙沙作响,偶尔有欢快的鸟儿展翅划过长空,留下串串鸣叫。

惬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她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当你想去留住她的时候,才发现,她早已经悄悄的从你身边溜走了。

生活中的惬意与急躁,欣喜与痛苦,堆积在一起就像酸甜苦辣混杂的美酒佳肴,需要你慢慢的、细细的去品味。

落日西斜,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在伙伴们的招呼下,张晓东意犹未尽的站起来,轻叹一声,迈开步子,向远方走去。

洛阳城,洛河,就此别过,他日有缘,还会再来相聚吧。

回去的路上,走的远了,大家才发现都是没有吃晚餐,便相约去附近的小吃街。

洛阳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每天都喜迎八方来客,笑纳四海宾朋。

洛阳的饮食也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既有出自宫廷、有“金枝玉叶”之称的洛阳燕菜,也有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鲤鱼跃龙门,既有好喝的不翻汤,也有好吃的的张记烧鸡。

洛阳人喜爱喝汤,洛阳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汤水多,各色各样的汤成为了洛阳街头最平常的风味小吃,如不翻汤、胡辣汤、牛肉汤等,因此,洛阳又有汤城的美誉。

据说,洛阳的汤文化,最能让人认可的说法是,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在千年以来迎接着胡人商客和各地来京赶考的莘莘学子,他们跋山涉水,旅途辛苦,肚子饿了,就把身上带的干粮烧饼用汤泡着吃,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达到解渴的目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洛阳最具特色、最大众、最能体现洛阳地方风味的特色饮食。

而洛阳的汤文化里面,作为洛阳美食之一的不翻汤,绝对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据考证,洛阳不翻汤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这道菜主要以绿豆粉、胡椒、味精、酱油、醋、木耳、粉丝、海带、虾皮、紫菜、韭菜等为原料,吃来满口豆香,酸中带辣,油而不腻,味道纯正。是洛阳人吃夜宵的首选食品,在洛阳的小吃夜市上可以尝到其风味。

张晓东四人游走在小吃街头,只见夜市繁华,人来人往,遍地是美味的小吃,到处是形形色色的食客,好不热闹。

众人在这香味四溢的美食街头,只走了小一会儿,原本饿着的肚子此刻竟是咕咕直叫起来,似乎是在不断的提醒他们,该吃饭了……

恰逢此时走到了一家小店前面,只见店中食客满座,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众人抬眼望去,见小店门楣之上,高挂着一块木质牌匾,金字黑底,上面十个大字映入眼帘,赫然写着“洛阳帖子。

张晓东第一次接触到科拉深井是在公司的实习培训课上,公司聘请的一位培训老师,是一位已经退休、两鬓斑白的老教授,在他的ppt课件里面,提到了科拉深井。

但当时老教授的培训课主要是在进行石油钻机的培训,在举例说明阶段,就提到了科拉深井,尤其是其引以为傲的12262米的钻井深度,以及一些该钻机的结构形式和性能参数。

培训课上那位教授更多的是介绍了科拉深井的技术参数,以及其应用到的先进技术,并直言国内的技术与之相比,差距很大,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至少有二十年,却并没有牵扯到其他的怪力乱神的说法。

张晓东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论坛的帖子上,看到了关于科拉深井的详细报道,其中就包含了“地狱之门”的叙述,以及一些匪夷所思的超自然现象。

年轻人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张晓东也不例外。他在第一次看到科拉深井的故事后,就特别感兴趣,后来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查便了国内外相关的网站,遍寻各大论坛,目的就是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但是,他在搜索了许久之后就发现,有用的资料就那么一些,剩余的多是重复资料或者是杜撰的痕迹太明显的传闻,没有太多的价值。

其后的一段时间,由于资料重复性太高,大多数资料竟都是老生常谈,千篇一律,提出的观点毫无新意,他也是渐渐的失去了继续再查下去的兴趣。

不过,关于“地狱之门”,他却是查到了一些新的资料,颇为有趣。

那是在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大沙漠中部,有一个被称为“地狱之门”的人造大坑。

这个直径约为70米的大坑,是1971年的时候,苏联地质学家在这里开凿天然气时,地下钻机倒塌形成了这个大坑。

从前土库曼斯坦还属于苏联的时候,地质学家就断言这个叫做达瓦札的沙漠小村附近一定会有大气田。

于是在1971年一支物探队来到这里,第一次试钻就在很浅的地层下发现了天然气,队员们喜出望外,连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