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1节(1 / 2)

加入书签

天幕之上,太平公主与薛崇简的关系从亲厚变得冷淡。

薛崇简追在她身后,似乎是想解释什么。

但太平公主并不给自己曾经极为爱重的儿子这个机会,她抬脚走进房间,身后的小侍女们立刻关上房门,将薛崇简关在外面。

“阿娘……”

薛崇简声音弱弱,不知所措。

【而上官婉儿的死,也彻底撕破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遮羞布,让两人的针锋相对从台下走到台上。】

天幕之上的太平公主越发频繁出入宫廷。

“四兄,若没有婉儿的这份遗诏,我与三郎便是谋逆作乱。”

太平向李旦道,“正是有了这份遗诏,我与三郎才是奉诏讨贼,匡扶李唐江山。”

“而今三郎问也不问便将婉儿杀于宫廷,此等行为未免太过凉薄。”

“三郎今日杀婉儿,明日是不是杀我?后日……”

太平声音微微一顿,眸光微深,“后日的四兄,又该如何自处?”

李旦惊出一身冷汗,“这、这……”

“这是三郎糊涂!”

“二娘,你放心,我定不会让婉儿白白送了性命。”

李旦道,“我会厚葬婉儿,追封她的家人,给她应有的体面。1”

【李旦对上官婉儿的追封,毫无疑问是打了李隆基的脸。】

【李隆基这会儿过得非常憋屈,但只能忍着,谁让他这事儿做得的确不地道呢?】

天幕之上,李隆基分外憋屈。

李旦有令,他不得不随众人祭祀上官婉儿,他看着上官婉儿的墓碑,面沉如水,一言不发。

——终有一日,他会让这些压在他身上的东西全部消失不见。

【而我们的太平公主,此时的行为已不能叫放肆,而是叫肆无忌惮,不知收敛。】

【仿佛上官婉儿的死带走她最后的一丝理智,让她整个人陷入一种无法言说的疯狂——】

政变结束,小皇帝与相王李旦登上城楼,安抚又一次被兵变波及的百姓2。

百姓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说不出的怪异。

——圣人安抚百姓,相王跟着做什么?

很快,他们知道了——

皇城内院,太平公主冷声质问小皇帝,小皇帝畏畏缩缩,“姑、姑母,可是,可是我才是皇帝。”

太平公主一个眼刀,小皇帝立刻闭嘴,憋憋屈屈不敢再说话。

次日早朝,在众目睽睽之下,太平公主挟持小皇帝,直接伸手将上面坐着的小皇帝一把拽下来,“孩子,这个位置已经不是你的了。”3

小皇帝愣在当场。

但周围人已不给他反应,拥立相王李旦为天子。

【如果说以前的太平公主遇事冷静,沉敏多变,遇事留一线,从不将事情做死做绝,而现在的太平公主,则全然不顾,令人心惊。】

【聪明如她,如何不知在李隆基杀上官婉儿而薛崇简选择袖手旁观之际,她与李隆基之间的胜负便已经有了分晓。】

【一个天子妹妹,一个天子年轻有为的儿子,任谁都知道结果是什么。】

【而太平公主现在仍能活跃在朝堂,是因为她之前为自己积累的政治资本,但那些政治资本远远不够,她需要更多,需要能够扳倒李隆基的政治资本。】

【所以她又一次有了从龙之功,又一次在青史留下累累骂名。】

天幕之上,官员们对太平公主的行为敢怒不敢言。

——到底是一朝天子,她怎能如此不敬?

太平将一切尽收眼底,却没有停止自己的动作。

——其实她已经输了,她只是不甘心。

不甘心婉儿这么死了。

不甘心万里江山从此落入李隆基手里。

所以她拼尽全力也要闹这一场。

武曌笑了一下。

——迟了。

胜负已分,成王败寇。

她这个女儿的结果,怕是不会好。

小榻上的太平深吸一口气。

——一切尚未发生,一切还来得及。

作者有话说:

被儿子坑出一脸血的太平:此时有子不如无!

弱弱问一句,我是写崩了吗,为啥末点掉得没眼看orz

1:《唐会要》卷八十:惠文,赠昭容上官氏。景云二年七月追谥。

《资治通鉴》:秋,七月,癸巳,追复上官昭容,谥曰惠文。

2:《新唐书·卷五·本纪第五》:甲辰,安国相王即皇帝位于承天门,大赦。

《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于是少帝逊于别宫。是日即皇帝位,御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3:《资治通鉴》:甲辰,少帝在太极殿东隅西向,相王立于梓宫旁,太平公主曰:“皇帝欲以此位让叔父,可乎?”

《资治通鉴》:癸卯,太平公主传少帝命,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