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7章(1 / 1)

加入书签

两位贵妃相处和谐,不曾闹出龃龉,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也让这位帝王轻松不少。康熙在永寿宫从不曾谈论政事,更多的是教胤祄写字,偶尔来了兴致还会教英珠练习书法,教她画画,和几个儿子享受寻常百姓家一般的温馨。英珠也喜欢上了这种生活。皇帝没有面对其他人的威严,对儿子们更像是一个寻常人家的阿玛,这是曾经的她从未想到过的。第六次南巡,康熙带上了她和胤祄,英珠亲眼见到了江南的钟灵毓秀,风景如画,大清的另一副面貌。以及江南百姓对大清皇帝的孺慕和敬仰,天下归心。这些年是英珠两世以来过的最轻松的时候,她甚至感激皇上,给了她这般从未有过的生活。曾经对他的那些不理解和怨恨也在逐渐淡化。或许身为皇帝,也有许多不得已之处,要兼顾天下和后宫,何其艰难?有些事情怨不得他,只能怪造化弄人。过去的已然过去,孩子们渐渐长大,她终究要为了自己,为了儿子们好好过下去。如果可以,她真的希望这样的生活永远继续下去,看着儿子们成亲生子,幸福美满。但身在皇家,或许注定无法享受平静。自从索额图一事后,平静了多年的朝堂再现波澜。这一年,康熙巡幸塞外,直郡王和四贝勒留京监国,太子和几位年幼的皇子随行塞外。英珠和胤禑、胤祄也在其中。就是在这一年的七月,塞外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整个朝堂局势的大事。事情起因在于胤祄。英珠从未想过自己的儿子有一日会陷入生死边缘。即便当初胤禑几次被害,也都是小伤,最终也是有惊无险,然而这一年的塞外之行,原本健健康康的胤祄突然病倒,随行的太医诊脉后竟说是中毒。“中毒”二字不仅让英珠险些昏倒,更是令得到消息的康熙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整个草原陷入了紧绷的气愤当中。原本代表着大清和蒙古交好的塞外之行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局。跟随的皇子们感受到了御帐中皇帝的震怒,大气也不敢出。身处塞外,竟有人下毒,中毒的还是皇子,这是何等大事?连皇子都能轻易中毒,皇帝的安危还有何保障?即便皇帝安然无恙,那十八阿哥不仅仅是皇子,还是皇帝如今最宠爱的儿子。不仅是蒙古人有嫌疑,所有的皇子也都有嫌疑。所有随驾的皇子跪在御帐外,大气也不敢出,有的不满,有的惶恐。关键是太子竟然不在。

躺在御帐中的十八阿哥生死不明,皇帝连日里茶饭不思,太子却不在。直郡王眼眸中隐隐露出幸灾乐祸。 永远消失直郡王眼眸中隐隐露出幸灾乐祸。三贝勒揉着腿,神情不满,但也有紧张。几个年轻的皇子,九阿哥,十贝勒,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五阿哥俱是一脸惶恐,不同的是十贝勒、十三阿哥和十五阿哥脸上还带着担忧。不仅仅是担心十八阿哥,也担心自己的皇阿玛,还有丽贵妃。英珠看着仍旧昏迷不醒的胤祄,却也担心外边的胤礻我和胤禑,看向脸上带着震怒,走来走去的皇上,走上前,握住他的手,道:“皇上,让他们回去吧,他们跪的够久了。”没有皇上的吩咐,那些人一个也不敢离开。别胤祄没事了,几个孩子又病倒了。康熙脸上怒火未消,“胤祄生死不明,他们作为兄长跪一跪又何妨?”英珠眼睛还红着,却道:“即便皇上担心胤祄,但胤禑是胤祄的亲哥哥,胤礻我和胤祥自幼就十分疼爱胤祄,如何会与此事有关?他们还小,万一病了如何是好?您担心胤祄,也该关心一下几个孩子。”康熙脸上露出犹豫,片刻,吩咐魏珠,“让胤礻我、胤祥和胤禑回去,直郡王、三贝勒和九阿哥继续跪着。”英珠:“……”好歹让九阿哥也回去啊。但瞧着皇上脸上的怒火,英珠到底没再多说。大不了回头让人给九阿哥送些药过去。有太医坐镇,胤祄暂时是没了生命危险,但到底年幼,能不能挺过去还不知晓。胤祄自幼没受过病痛的折磨,如今却因中毒变得如此,英珠担心得多日未曾歇息,一刻不曾离开。康熙也日日陪在他们母子身边,偶尔命令英珠在御帐内小憩片刻,自己就在她身边批奏折。有康熙盯着,英珠想多陪会儿胤祄也做不到。英珠不知胤祄能否挺过这一关,实在忍不住了问宁韵,宁韵却闭口不答。宁韵既然来自未来,必定知晓胤祄是否有这一劫,若无事,宁韵不会如此遮掩,可见并不乐观。是以英珠愈发睡不安稳,即便偶尔小憩,也总是被噩梦惊醒。英珠正忧心忡忡,脑海里响起宁韵的声音,“若在我那个世界,或许可以救他,但现在嘛,只能听天由命咯。”“这是何意?”英珠蹙眉。意思是说胤祄当真没救了?不可能,英珠无论如何不愿相信这个结果。她的胤祄还这样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会就这般没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