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香江神探[九零] 第170节(2 / 3)

加入书签

充当起餐饮小导游。

蔡蓝一向喜欢与年轻人聊天,认为年轻人有最丰富无边际的想象力,而且还能通过年轻人的视野看到新世界新面貌,是以很跟家怡聊得来。

品尝蟹油蟹黄时,蔡先生一双本就不大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显然极为享受。

厨师最爱便是看到食客对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家怡瞧着蔡先生的样子,虽然自己只是出主意的人,还不是下手烹饪的大厨本厨,但心里也同样乐开花。

她享受着这份成就感,笑着问:

“蔡先生知不知道,这腌汁中,选用了什么调料,去螃蟹的腥味?”

“是姜?”蔡蓝一边砸吧嘴,一边转头问。

家怡摇头,“是橘皮。”

“!”蔡蓝了然瞠目,忙又埋头细品,果然慢慢从蟹肉的鲜甜、微辣的酒香等味道中,隐约尝到一点点若有似无的橘子香。

“真正的美食家,在香江警队啊。”蔡先生一边慨叹,一边伸出略胖的、沾着熟醉蟹腌汁的大拇指。

家怡忙笑着摆手:“我就是半吊子,会瞎想但不会做,我大哥和孙新才是真正优秀的大厨。”

“这熟醉蟹你们除了橘子皮,还用了哪些调味?是先蒸后腌,还是先腌后蒸呢?”蔡蓝一边细致地拆蟹,一边好奇探问。

河蟹虽小,却被洗涮的很干净,无论是蟹钳上的毛,还是蟹壳缝隙,都被刷出本色,无一点泥垢。

拆食啃咬也无心理负担,可放胆大啖美味。

忆起《红楼梦》中也有围绕大闸蟹办宴席的剧情,一味味点心菜品全为搭配螃蟹,去腥提鲜,吃得精细又奢华,最后甚至还要以豆面净手…

如今坐在易记食蟹,倒也似亲身在享受这份又奢又雅的体验,只这里不过奢,仅有橘皮水洗手,没有豆面洗手,倒也恰到好处,只重美味和进餐体验,不搞铺张浪费,是个优点。

“蔡先生尝出哪几味?”家怡才不会告诉他自家熟醉蟹的做法呢,但为了请蔡先生帮忙宣传易记,她还是拿出相当诚意与他畅聊。

“我尝到酒香,还有甜味,嗯……是不是还有八角和桂皮?”蔡蓝歪头细品,眨眼便嗑了6条蟹腿。

虽然许多吃河蟹的人嫌麻烦不爱吃肉少的蟹腿,但吃熟醉蟹,蟹腿入味,像嗑瓜子一样嗦啃,也别有意趣。

“没错。”家怡竖起大拇指,“不过,这里用的酒,可不是我们常用的料酒、白酒,而是上等的延年花雕酒。熬制时既要小煮花雕,使之融入到其他料味中,又不可久煮挥发掉酒香,火候和时间要精细把握。

“其中的甜味,也不是放绵白糖或红糖,而是使用最好的大块黄冰糖。

“这些调料烹煮的先后顺序,都要反复尝试,才能得到最佳配方。研制这味汤汁时,我们反复试过上百种顺序,无数种火候和比例,最后才选中这一味作为最终腌汁。”

孙新端着麻婆豆腐给蔡蓝所在这桌上菜,听到家怡的话,忍不住抬眸看她。

不对吧……做腌汁时,家怡明明一下子就弄好了,顺序和比例全部了然于胸的样子,哪有几百次尝试这种事?

而且当天做好的腌汁就非常鲜香,当天腌制的熟醉蟹就是成品了啊。

挠挠头,孙新有些疑惑地将麻婆豆腐摆在蔡蓝面前,转身回后厨时忍不住想:难道是家怡来易记将这料汁告知大家前,在自己家里已经过了几百次的失败尝试?

哇,好厉害……

在孙新心目中,家怡的形象,又高大了。

圆桌边,家怡谈天侃地,将每道菜的吃法和烹饪时特别费工夫的精髓之处,做了夸张处理讲解给蔡先生。

并连胡编带创作地讲述了自家大哥的创业故事,和孙新跌宕起伏、自强不屈的奋斗史。

其中不乏孙新为了保证豆腐的新鲜,不惧艰辛地奔波于菜市场和易记之间的事迹——描绘得像西天取经那么艰难。

还有易大哥每天清晨天未亮,便去采购会对大厨微笑的新鲜食材,以及用爱、用真诚烹饪的各种奇趣细节——像动一场神经科手术那么一丝不苟。

孙新为大桌上古法蒸鲮鱼时,听到了关于自己千里奔波买豆腐的故事,羞得白脸通红。

总算明白过来,原来易家怡不是在讲事实,她根本就是在讲故事!

蔡蓝这顿饭吃得酣畅淋漓,白胖的脸上满是幸福汗,靠坐在椅子中,饮一口小酒,回味方才所尝每一口,都觉得风味十足、回味无穷。

他身边的助理也拍到了若干美食美照,饭后申请到后厨为大厨师易家栋和孙新拍照时,家怡欣然答允,带着蔡先生的助理ck走到后厨,帮着摆正锅碗瓢盆,请ck给易大厨和孙大厨拍了好多张照片。

连会做饮品的家如和丁宝树也有入境。

蔡蓝与易家栋合照时,家怡忽然想起前世对蔡先生的一句评价:想要分辨蔡先生在专栏写某家食肆,是真喜欢,还是只为商务合作,就看蔡先生与食肆老板合影时的表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