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佬爹今天也在垒坟头 第34节(3 / 3)

加入书签

镇上当学?徒,以后就?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挣吃喝了。

余家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是南山村第?一富户了,余耀宗在?同辈的兄弟、堂兄弟里面,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了, 他?爹甚至都不是他?爷爷的长子。也因此?, 在?读书之前,他?受到的关注其实并不是那么多。

家里孩子多嘛,当大人的如?果很闲也就?罢了, 一旦忙活起来,能记得给孩子吃饱穿暖就?算是合格的了。再说就?这个年代, 还是乡下地头,几乎所有人家的孩子那都是放养长大的。

兴许是余耀宗命里就?有遇贵人的特质,他?的启蒙恩师对他?格外看?重。

打从入学?后,就?一直在?告诉他?,人是要有目标的,给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就?冲着目标奋力往前跑,哪怕一时半会儿跑不到,终有一天总是能达到目标的。

也是这位启蒙恩师,除了鼓励他?之外,还告诉他?的父母家人,说他?的天赋不错,放在?众多的学?子之中,属于极好的那一小戳,加上他?也确实是能吃苦的,将来的前程还是非常敞亮的。

就?因为恩师的这些话,一方面是让余耀宗打小就?建立了信心与目标,另一方面当然也是让他?的家人对他?抱有了极高的期许。

对比其他?不上进的兄弟,余耀宗在?家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而随着他?确实在?读书方面崭露头角后,连一家之主的爷爷都对他?重视起来。

对了,余耀宗的那位启蒙恩师,就?是安卉隔壁家的房东老爷子。

在?那时,余家还没搞出后来的家学?,也没请先生?来村里教书。余家的孩子,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直接塞到镇上的私塾里,也没刻意挑选,甚至都不是所有的孩子全送到同一个的,完全是到了年岁瞅着坐的住了,就?让当爹的或者哥哥带着来镇上,随意选个私塾,交了束脩就?送进去。

搁在?安卉上辈子,那简直就?是不敢想?的,多少人为了孩子读书砸锅卖铁也要买学?区房,更兼各种骚操作不断。

可?放在?这个年代,像余家这种家庭,已经算是非常负责任的了。

余耀宗这一辈以及他?侄儿那一辈的男孩子,全部都是五六岁就?送去开蒙的,也有特别好动的,实在?要是坐不住,那就?晚两年再去。至于读到什么时候?只要愿意读,那就?可?以一直读下去,哪怕娶妻生?子之后都还能再读。但如?果实在?是不愿意了,那就?回来吧。

已故的余老族长就?是希望能将自家打造成一个耕读之家。

然而,希望有时候真的不一定能达成,反正余耀宗这一辈儿的兄弟里面,只有他?一个还算是靠谱的。十四五岁就?通过了童生?试的前两场考试,独独最后一场,也是难度最高、最为重要的院试,年年考、年年卡壳。

一直到今年五月里,县太爷宣布加试一场,他?也去考了,考完自我感觉良好,还以为这次必然是要中了,结果却还是遗憾落榜。

余老爷子也因此?抱憾而终。

其实,严格来说,科举是不允许尚未守孝期满的学?子应考的。像余耀宗这种情况,去世?的人是他?的亲爷爷,依着礼数是需要守孝一年的,哪怕少一点儿来算,也需要九个月时间。

老爷子过世?是六月里,院试是在?八月里,无论怎么算,这个时间都是不够的。

但还是那句话,余耀宗他?命中注定遇贵人啊,哪怕这个贵人他?脑壳有包。

是的,就?是那位入错行?的县太爷,他?迫切的希望能在?任期做出成绩来,又因为他?本身就?是个读书人,真的是可?劲儿的在?科举方面较劲儿。

别的县城里,像县试、府试那是每年考一次的,院试多半都是两年一次,或者三年两次的。他?不,他?非要一年考一次。这倒也不夸张,因为确实也有县城是每年都举办童生?试的。结果今年他?又是加试,又是搞特例。

余耀宗参加院试前,是向?上头说明自身情况的,但上头回复说,只要在?孝期不为官即可?,其他?随意。

秀才怎么当官?乡试在?三年后呢!

只这般,余耀宗的第?一位贵人为他?领了路,第?二位贵人为他?排除了障碍,第?三位贵人给他?打了个光。

院试放榜那天,他?是提前了两日就?来到县城的,天还没亮就?等在?了县学?门口,当喜报被差人贴在?外头时,那红底黑字上密密麻麻的写了好多个名字。

余耀宗几乎没费什么劲儿,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也是因为他?这个名字搁在?这个年代其实挺普遍的,余这个姓氏也挺常见的。反正他?刚看?到名字时,心跳如?鼓的同时,却还是按捺住了没大叫出声,随即看?向?了前头的镇名村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