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356节(2 / 2)

加入书签

一新的感觉。

再仔细看时,这才发现绢布上写的居然是《尚书》的注解。

十几个士子仔细琢磨,越想越觉得主人家的学问肯定不低。

当当自己这种想读书,都没机会看到全本的寒门弟子绝对没问题。

别说西汉了,即便到了东汉末期,读书还都是豪强、权贵们的专属。

底层弟子想读书,还得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到权贵之家,才有机会学到一篇、两篇章节。

若是能有全本《论语》,那就是传家宝一样的珍宝。

石仲魁现在不仅公布出《尚书》一篇,还题上注解,对低层来说,不管石仲魁愿不愿意,大家都愿意把他当成老师。

立马就有人拿出竹简和刻刀,对着绢布开始篆刻起来。

同时也有人听到这十几个学子的话后,抬腿就跑,想着即便自己不会,找个会写字的过来,今后自家也有机会留下《尚书》一篇给家中子弟研读。

不过等十几个学子如痴如醉时,宅子里传来的一曲《高山流水》很快又让人停下了刻刀,甚至周围的行人,都停下脚步,看向宅子的上空。

石仲魁作为现代人,自然不知道真正的《高山流水》是什么样。

但他听过红楼世界里宫廷亲师弹奏的大周版《高山流水》,还有十几种宫廷琴曲。

也听过天庭上不少仙人,和酒宴时仙女们弹奏的古琴曲。

甚至只要他愿意,去求天皇伏羲教自己弹琴都没问题。

所以石仲魁弹奏的琴音一起,就算王莽的宫廷乐师,都得跪着。

更别说这年代根本没什么娱乐,甚至没怎么听过音乐的普通人。

第382章 布局

一曲终了,方圆百米范围内的人,那是人人都沉浸在琴声中一时间走不出来。

一些年轻的学子那是恨不得立马拜倒在石仲魁座下,求他收自己为弟子。

随着琴声被大众接受,石仲魁同时是《尚书》大家的传闻,也随着那块绢布,传遍了整个京城。

这下上门拜访的人又变多了起来。

可惜管他是贵胄、豪强,还是名家和贵女,全都被王不离挡在了大门外。

而且越是听过石仲魁琴曲的人,越不愿意强行进门。

如此三天后,每天早上10点左右,宅子附近几条大街上都会围满了好奇的士子和勾栏名角。

既然见不到人,来听听琴曲回家自己弹奏或者在勾栏里弹,也能吸引不少文人墨客。

只要能带来利益,市井勾栏的吹捧,也间接帮石仲魁扩大了名气。

又过了七天,石仲魁都开始怀疑刘秀是不是离开了京城时,忽然心有所感的望向天空中。

只见一团紫气慢慢显现出来,立马明白,不是王莽来了,便是刘秀来了。

弹完一曲,隐身飞上空中,定眼一看,轻易看到个年龄大概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和几个朋友惋惜的摇摇头,然后往宅子大门挤。

想看看今日挂出的绢布上,关于《尚书》的注解。

却不想今日居然一改往常,绢布上写的是一道题目。

王不离大声对露出好奇表情的士子们喊道,“各位,我家主人今日以文会友,若是哪位写出的文章符合我家主人的喜爱,便请进屋一叙。

而且我家主人此举,只为互相学习。”

一些本来还心有不满,觉得石仲魁这是沽名钓誉的人,这才点头露出满意表情。

但真正愿意答题的,却只有些寒门士子,甚至是落魄到读书都没书可读的年轻学子们。

豪门贵胄们不缺经书,也不缺做学问的师长,自然想着先让人掂量掂量石仲魁的底细再说。

这下算是正合石仲魁的心意。

刘秀家道中落,又专门学《尚书》,立马和其他学子一样盯着绢布看起来。

而且石仲魁还很贴心的让王不离在家门口,摆上笔墨和一卷卷空白的竹简,甚至连书桌都摆了五张。

如此贴心的举动,瞬间让这些寒门学子们好感连连。

不出意外,刘秀和另外7个被当成掩护的学子进石家。

石仲魁作为六元魁首,不说学问有多强,至少学识上比这年代的绝大部分人都要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