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女主她有靠山[快穿年代] 第13节(1 / 4)

加入书签

原来临走前,婆婆给娘俩身上各处藏了钱财,就是想到即便丢了明处的钱财,还有暗处的救急。不然年轻不经事的孟奶奶没了钱财,再受不了苦,还不知道咋过。

不过之后孟奶奶并没有去孟家庄,而是又返回接近省城的地方,在城郊某村子找房子租下。

过了段时间,她把孩子托付给好心的房东照顾,自己去城里找婆婆。孟奶奶怕再次被日军盯上,一切都是悄悄的进行。她去打探消息才知道,婆婆被日军杀了,连家里的佣人都没放过。孟家的宅院已经成了附近的凶宅,一般人不敢涉足。

因为孟奶奶害怕日军会盯上她和儿子要药方,所以她得知婆婆死后,便悄无声息地回到租房住处,大哭一场隐名埋姓继续带儿子生活。

索性娘俩遇到的房东婆婆人不错,让娘俩自称是她的远方侄女投奔,当地没人敢欺负娘俩。有老太太护着,娘俩的日子过得还算平静。他们一住就是三年,直到日军被赶出华夏。

这三年期间,孟奶奶很少出门,偶尔她把孩子托给房东婆婆照看一日,去老宅打探消息,她主要是去打探丈夫的消息。

老宅没人住了,正宅子因为长时间没人住,里面开始挂蜘蛛网,已经有逐渐落败的迹象。

年轻版孟奶奶确实在邻居那里打探到过丈夫的消息,不过她就算知道丈夫留下的联系地址,并没有按照丈夫嘱咐的去那边找人。

当时孟爷爷路过家乡,顺路回家探过亲,只是他没想到几年不见,竟然父母双亡,妻儿具不见踪影。他也曾找朋友帮忙寻找过妻儿,可是那年月兵荒马乱人心惶惶,没有巨大的势力和人力根本不好找人。

反正当年孟爷爷探亲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得到找到妻儿想消息。

孟奶奶一直过不去心里那关,不想面对亲朋旧友,刻意使用假名隐瞒信息,因为她怕日军查到头上,日常出入又谨慎。因此即便娘俩就住在城郊的村子里,在那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孟爷爷的朋友都没找到这娘俩。

因为娘俩长年不见回来,部分亲友都以为两人已经在战乱中死去。如果侥幸没死的话,总该知道回家的。

可是谁也不曾预料到孟奶奶因为那番不堪的遭遇,自觉没脸回家面对故人,便带孩子隐藏起来生活。

孟奶奶没有去找丈夫,她又不敢出去工作,更何况她不敢随意露面,花的钱便是当初剩下的那些。她又不愿意亏待儿子,时间一长,钱便不够花了。她便偷偷回老宅,找到婆婆临死前交代她的密室和暗格等,去取一些钱财回来用。

就这样,娘俩一直坚持到日军败退,孟奶奶为了儿子上学,打算进城换地方住,才告别房东婆婆,买下一个小院另住。

就这样,孟爷爷再次回来打探妻儿消息时,从熟人口中得知见过他们一次。不过因为孟奶奶没跟人家说话,人家不确定到底是不是他娘俩。据熟人说,看起来娘俩过得还算不错,男孩养得挺好,白白胖胖的。他是在某学校门口遇到他们的。

孟爷爷这才意识到,儿子长大了得上学,他找人查到那所学校,果然找到儿子。儿子并没有改名,他很容易查到。找到了儿子,跟着儿子自然找得到妻子。

孟奶奶见到丈夫找上门,迫不得已说出不想回家的理由。没错,她跟丈夫说了实情。

孟爷爷知道妻子的难处,知道当时她是迫不得已,并没有因此嫌弃她,反而说带她和儿子去军营,那边没人认识他们,可以重新开始。

可思想守旧的孟奶奶说什么过不去自己心里那道坎,就是不跟孟爷爷。她说自己不干净了,配不上孟爷爷;还说只想留在省城养大孩子;最后甚至提到,让孟爷爷再找一个配得上他的女人。

说到底,孟奶奶是因为那个遭遇,自卑到骨子里。

她这样说孟爷爷还能怎样,好说歹说妻子不跟他走。他若带走儿子,估计妻子也活不下去了,只好同意把妻儿留在省城生活。

孟爷爷作为唯一的儿子,肯定知道家里的密室,妻子也告诉过他婆婆交代的几个藏钱的地方。他临走前安排好妻儿的生活,告诉妻子密室的钱财暂时别动,免得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引来觊觎钱财的小偷。以后他会每月寄钱回来。

因为妻子一再强调不愿意跟故友来往,所以他没托人照顾娘俩。

孟奶奶认为她以后只有儿子可以依靠,自然想为儿子多打算,所以她把婆婆交代的话跟丈夫讲了讲。孟爷爷当即承诺,不管以后他是否会再婚,是否有别的孩子,孟家的祖业只交给大儿子。

他临走前特意叮嘱儿子,以后好好学习,将来才能继承家业。

孟爷爷作为革命工作者,相对而言思想超前开放,就算他没有传宗接代的思想,可他死去的爹娘有。他们肯定希望儿孙能继承家业,把孟家传承下去。他本就无疑继承家业,既然必须有人继承家业,自然是交给儿子最好。

只是,孟爷爷走时,抄走了连日军都觊觎的那几张祖传药方,打算上交国家。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像孟爷爷这样投身革命、无私奉献的军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