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1章 一朝风起九州云荡(1 / 2)

加入书签

李存明出了军营,急匆匆回到皇宫上书房,他要召见张国维。

张国维在南方各地整修河道,走遍山山水水,想必非常了解民间疾苦。对于他在民间的见闻,李存明极为重视。

酉时初,张国维入宫觐见皇上。

李存明迎到殿门口,见张国维面皮黝黑身体枯瘦,如同一个老农,由衷道:

“张爱卿,辛苦你了!朕早些日子派锦衣卫将你的家人接到了南京城,你可曾回府见过家人的面了?”

张国维是浙江东阳人,他维修加固钱塘江堤岸时,竟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李存明听说了这件事情,特意下旨接他的妻儿来南京居住。

“感谢陛下关怀,臣还来不及回府。”张国维道。

李存明道:“朕还记得你和宋应星来徐州见朕时的情形,倏忽一年有余。宋应星去了佛山,你则四处奔走,我大明朝有尔等勤于国事的忠臣,何愁不能中兴呢?”

随即吩咐王承恩备了酒席,君臣二人就在上书房畅饮。一番寒暄闲聊之后,李存明道:“张爱卿,你在民间走动,跟朕说一说所见所闻吧。”

张国维放下酒杯,坦诚道:“臣便直言不讳了!这一年以来,南边各省还算安宁,尤其是推广了土豆、玉米的种植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令人欣慰。”

“但老百姓还是过得很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皇上虽然免除了三饷,但人头税、各种杂役仍旧繁重,尤其是士绅们有各种优免权,许多赋税杂役落在了贫苦的老百姓头上。”

“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总而言之一句话,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此等现象越演越烈,实乃我朝一大隐患!”

“就拿浙江嘉兴府来说吧,臣离开浙江时,听闻此地闹出了争田之事,又爆发了几起奴变。”

李存明怒道:“为何不见嘉兴府的奏报?”

站起来,一边踱步,一边叹道:“纵览前朝历史,哪一个王朝到了末期没有尖锐的人地矛盾呢?朕之所以迟迟不肯发兵北征,便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攘外必先安内!”

“朕早有从根子上解决人地矛盾,缩小贫富差距的打算,因为鞑子虎视眈眈,随时可能爆发战争,一直下不了决心。”

“如今听了你一席话,朕算是明白了,改革宜早不宜迟。再拖延下去,只怕南方会出现下一个李自成!”

张国维听皇上说得万分严肃,起身恭敬问道:“陛下,您打算如何改革?”

“朕早有了一套方案,一直在等待时机。张爱卿,你回府之后,连夜写一份奏章,详细介绍南方情形。”

又下旨任命张国维担任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值通政司。

张国维出宫之后,李存明在上书房奋笔疾书写下他的改革方案,一夜未眠。

上书房里的灯光亮堂堂的,皇帝的身影投射在地上,有些伟岸坚毅,又有些孤独寂寞。

……

翌日寅时,当闫尔梅等通政大臣来到通政司时,看到皇帝已经提前到了。皇帝双眼通红,黑眼圈十分明显,但精神状态高昂亢奋。

闫尔梅等人熟知皇上的秉性,心知皇上昨晚又熬夜了。但凡出现这种情况,便会有重大事情发生。

李存明等诸位臣子行了礼,直截了当道:“张国维写了一份奏章,尔等传阅吧,看完之后再议事。”

闫尔梅率先接过奏折,仔细看了起来,看过之后递给蒋德璟,陷入了沉思。

李存明喝着茶,静静等待臣子们看完奏折,问道:“有何感想?”

蒋德璟斟词酌句道:“张尚书的奏折真切详实,所反映的问题让人触目惊心。早在徐州时,陛下就说过人地矛盾之事,臣犹自记得。”

“是啊,大明朝的危机不在外面,而在国内。如果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百姓们还会跟着李自成、张献忠造反吗?如果人人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建奴能入关吗?”闫尔梅道。

李存明道:“心腹之患不根除,如何驱除鞑虏收复河山?朕今天不议别的事情,就议如何解决人地矛盾。诸位臣工,朕有一个改革方案,酝酿日久,昨夜详细写了下来,尔等看一看可行否?”

说着,拿出一沓御笔亲书的文稿,递给臣子们。

臣子们聚在一处,一同往下看。只见字迹龙飞凤舞,充满了张力,由此可见,皇上在写下改革方案时怀着怎样的雄心壮志。

“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嗯,这是一项仁政!”臣子们纷纷点头。

自从西汉有了编户齐民的政策之后,人头税延续了将近两千年。我国封建王朝的税收,其实就是两大块,一是田赋,二是人头税,商税、盐铁税等倒在其次。

明末时期黄册制度形同废纸,人口普查工作已经形同虚设,如今征收人头税利用的还是万历年间的数据。有钱人家要么是官绅,无需缴纳人头税,要么就千万百计隐瞒人口,人头税最终还是落在了贫苦百姓头上。

既然人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