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 第25(2 / 3)
退守樊城。
-咸和八年(333年)
分襄阳、南阳、新野置侨雍州。诏以王琅为雍州刺史,镇襄阳。王时年方二十,为有晋一代方伯中最年少者。
九月,赵欲得王,重兵南下。王佯与陶不合,而私致书于陶:“以命付陶公。”自引千人退襄阳以守,留主力阴待之。坚城固守十日,会陶兵至,逐敌于南阳,并以主力断敌后路,大胜,斩首万数,昔梁州之地尽复。后五年贼无力寇边者,王之力也。
城定,王疲甚,仍置酒宴陶军,笑谓陶子斌曰:“我固知陶公之德不让羊公。”
又,战时信路断绝,不闻建康消息,陶亦瞒之,故王战后方知父王舒病逝,诏夺情使留镇襄阳。
王神色惨然,固辞请归。陶度洛阳终不可轻复,况身老且病,后继无人,亦上书请许之。遂回建康居丧。
咸康年间,吏部尚书谢裒为三子安请婚于王氏,王竟许之,建康哗然。
三月服阕,与谢氏婚,寻除会稽内史。
鲜卑拓跋
十日假期本就短暂, 还要搭上两日返程时间,更使人觉转瞬即逝。
离开建康赴寻阳的船上,王琅久久伫立船尾, 望着送行人在视野里越来越小,直到彻底被江面上升起的白雾隔断, 她才收回视线, 与站在旁边随侍的书佐梁燕说话:“委屈你了。蜡节里没有和家人团聚, 反而跟我跑了一趟建康, 结果连一张席位都没有给你。”
永嘉南渡以后, 阶级鸿沟越发难以逾越,士族与寒门之间不仅不通婚,甚至连同席而坐都引以为耻。
王琅有心改变, 但她自己尚且如履薄冰,贸然行事只会适得其反,再加上也不想给哥哥的婚礼引入哪怕一点意外, 便没邀请自己倚重的佐官参加。
梁燕闻言倒是诧异地看了她一眼, 连连摇头:“公子家一门三侯, 尊公位列二品车骑,往来皆贵胄冠盖。燕一介闾巷之人, 微末小吏, 本来也难登朱门,公子何言委屈?”
江风阵阵扑面, 王琅神色不变, 声音平静如船下江水:
“你勤学苦读, 夙兴夜寐, 难道是为了一辈子做闾巷之人?”
这是诛心之言。
梁燕沉默一会儿, 到底回报了她的信任, 说出内心所想:“自陈群建九品官人法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我不像陶公,有勠力边徼的方伯才,幸得公子简拔,不仅有机会阅览群书,还能在公子麾下做些实事,至于富贵荣辱,那些都是身外之物,我不放在心上。”
王琅道:“淡泊是好事,诸葛武侯也说非淡泊无以明志。不过有才之士都去淡泊,留在高位上的又是些什么人呢?至少在我治下,德才与地位一定会相配。”
梁燕笑了下:“公子之志非常人所及,愿附公子骥尾。”
态度还是平淡。
王琅扶上栏杆,前倾身体,衣袖被江风吹拂得猎猎做响,声音却清晰可辨,不曾模糊在江风中:“梁生不信我乎?阿兄的婚礼我无能为力,我的婚宴定能让梁生与其他有识之士入席。”
这下梁燕是真的上心了。
谨慎地斟酌了一会儿措辞,才小心翼翼试探道:“公子还有心成婚吗?此事恐怕比让燕入席更难一些,要不要先致信中书,请他代为留意。”
王琅:“……你听人说话的时候能不能先抓住重点?”
回到柴桑,属官们的蜡节假也刚结束,陆陆续续返回府中。王琅招来郡里的主簿、长史询问她休假期间的情况,两人一一禀报,安排处理都十分妥当,只有一件事专门提出,询问她的意见:
“代王太妃遣使为府君备了贺礼,道是庆贺府君诛平郭默,执掌寻阳,现在使者人在柴桑,府君可要召来一见?”
王琅微微一愣:“代王太妃?”
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动乱中,南方衣冠的影响力随刘裕篡晋而骤然势微,北方则在北魏建立以后逐渐回归正统地位,并最终孕育出隋唐盛世。代国是北魏的前身,王琅在司徒府做掾属的时候有刻意调查过相关资料,也咨询了一些渡江较晚的幽州士人,对代国的情况有所了解。
十余年前,西晋陷入内乱,鲜卑族拓跋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对抗匈奴族、羯族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不久进爵代王。
这和曹操、司马昭封王,下一步必然是禅代不同,中原政权对于给异族封王并没有那么大的戒心,十余年前有拓跋猗卢被册封代王,十年后又将有慕容皝被册封燕王,横竖都是晋廷鞭长莫及的地方,不至于有存亡之危,想结好的时候也就给了王爵。
西汉时期,诸侯国的待遇一如王室,藩王称王,正妻称王后,母称太后。东汉以降,藩王正妻称王妃,母称王太妃。
所谓代王太妃,就是现任代王的嫡母。
从脑海里翻出这些记忆之后,王琅看向自己的长史:“我记得代地上次向外派遣使臣,是拓跋猗迤王妃祁氏临朝主政时期。太宁二年,祁氏故去,代地遂陷入混乱。现任代王应该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