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八章 运粮折损(1 / 2)

加入书签

“当真可以?”

胡惟庸一下子兴奋起来,这皇上都已经拍板了的事难道还能有转机?

砰!

“糊涂”

李善长脸色飞变,一把将手中的茶杯朝他扔了出去,结结实实打在了胡惟庸的身上。

“恩师恕罪,恩师恕罪,朝圣失言了”

胡惟庸当即跪了下来,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惹得恩师生这么大气。

李善长恨铁不成钢的指着他怒斥道:“你以为此事当真是什么好差事吗,若真是好差事还能有他杨宪的份儿?”

“学生愚钝,还望恩师教诲”

到底是关系不一般的师生,李善长还是让胡惟庸回位坐好,再将此事的利弊得失和风险原原本本的同他讲了一遍。

胡惟庸听完不由感到后怕,朝政之事当真是防不胜防,自从建了国老朱称了帝以后,这官儿也是不好当了呀。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儿吧”李善长见说的差不多了,便将此事后续交于胡惟庸处理,反正也就是传信的事儿,至于地方官员干得如何自会有人操心此事。

待胡惟庸走后,李善长又独自开始摸索起这扬州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儿。

扬州这边,老朱一行人在此周围巡查了几日后也准备赶回皇宫,在老朱看来在往前面走也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全是荒郊野岭的有什么好巡视的,便计划着还是等几年再来看看吧。

实际上此时的老朱还远不是以后那个诛杀无数贪官污吏的朱元璋,毕竟那儿有皇帝是生来就如此凶残呢,这都是他们逼的。

至于朱标呢在做完这一件事以后心里倒是轻松了一点点,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就教训教训弟弟玩儿呗。

“赶紧的,人家都下完好几辆车了,你们几个磨磨蹭蹭的一天一车也没下不完”

朱标手持鞭子,监督着朱樉朱棡朱棣三兄弟干着苦力活儿,差不多十岁了已经到了可以下地劳作的年纪了。

附近州县连夜调来的一些粮食已经到位,大概有百十来车的样子也没细数。

朱标观这三兄弟闲着没事儿做,便专门调来了一辆粮车,专门让这三兄弟来干,下粮一起下,往寺庙内运的时候便由朱樉朱棡俩轮流背,朱棣在后托着手。

这周围到处都是废墟,就只有这一个破寺庙在简单检修后还勉强算是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所以决定先将粮食存于此地。

三兄弟看着来来往往的军士有些慌了,自己三个人背一袋,人家军士一个人提两袋,这让他们有些不服气,一个个的攒足了力气往前跑。

朱标在旁靠着墙角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不错,不愧是我大明皇子。

另一边,前来押运的官员正与吕昶做着交接工作,毕竟从地方运了粮总得有个记录不是,在此之后朝廷补贴也好还是来年交税时少交这部分也罢,粮食数目总得对得上不是,需要个凭据也是合情合理的。

在老朱称吴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特别重视地方上的粮食储存情况,规定各地府衙都要有应急粮仓,而这一批粮食正是从隔壁镇江运来的,因为有水路而且还是顺江而行所以速度还挺快。

“吕大人,属下是镇江主簿于万,也是此次押运任务的押运主官,这是记录此次运粮的粮册,还请吕大人过目”

吕昶接过粮册,眯着眼睛,手拿着老远才能看得清楚。

良久后吕昶自言自语道:“镇江运粮一万五千石”

“是的,大人”

于万莫约四十来岁,长得胖乎乎的看起来挺会来事儿。

“来人”吕昶招来随行文官道:“粮食清点的得如何了”

文官回禀道:“回禀吕大人,共计清点粮食一万二千余石粮食,在两成折损以内”

于万满脸堆着笑容道:“吕大人,知府大人得知此事事关重要,特意吩咐属下要将折损控制在两成以下”

“干得不错”吕昶点点头也无异议,整个场面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一度十分和谐。

于是吕昶颤颤巍巍的手开始做上批示,示意批过,带回京后再作安排。

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另一边墙角的朱标,或许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太子殿下竟然会出现在这里。

朱标将他们的谈话都听得一清二楚,手捏着鞭子都冒起了青筋。

折损?

两成?

还特殊嘱咐?

那我是不是还应该感谢他们。

这让朱标怒不可遏,不过他到底已经不算是年轻人了,也不会太过于冲动,而是在心中默默思索着此事的解决方案。

朱标知道,这些都是元庭留下来的恶习,或者说千年以来就一直如此,吕昶也好镇江知府也罢,其实都是前朝旧官。

因为大明新建,手里并没有那么多治理人才,所有元庭遗留下来的官员只能是将就用着。

目前在大明王朝像这样的人还不少,哪怕是刘基曾经也是在元庭做过官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