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9章 姜星火的试探(3 / 3)

加入书签

会把现在做不到的、时间跨度多达二三十年才能实现的事情,拿出来说事的。

这不符合他的风格。

至于郑和

他一直在学着螺旋桨的样子摇花手。

郑和对姜星火提出用铁马驱动船只的想法,非常着迷。

政治政策的问题,郑和反而关心不多。

因为郑和很清楚,这些压根就跟他没关系,他最好也不要参与进去,否则没好处还惹得一身骚。

像他这种人,无论是哪个皇帝上位都会用的,参与进立储之争,对郑和来说也不会获得什么更多的利益。

弊端远远大于利益的事情,傻子才做。

郑和不是傻子。

郑和问道:“姜先生,你说的这个【铁马】,真的能造出来吗?”

“肯定可以,但不是现在。”

姜星火认真思忖了一番,回答道:“或许在未来的几年后,你就能看到大明的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铁马】出现。”

大明这个时代,仍旧处于封建王朝社会的中晚期阶段。

姜星火能不能手搓蒸汽机?

当然可以,在第六世,姜星火就从一个普通工人干起,在实业救国时期的各个化学、机械工厂里摸爬滚打,最终靠着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自己开了几家化学和机械相关的工厂,并为抗倭运动提供物资支持。

那一世的结局,是作为明面上工厂主,暗地里特殊工作者的姜星火,面对必死结局,点燃了自己工厂生产的炸药,被子弹击毙后,进入倒计时的炸药也带走了工厂和工厂里的所有人。

近代工业的东西,诸如内燃机之类的当然就别指望了,那玩意根本不是个人能手搓出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手搓西欧中古时代(公元500-1500)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公元1870-1914)这三百多年里,一部分科技点的能力,姜星火还是有的。

超前一些的有线电报这种东西,如果有最基础的工业体系支持,多花时间(20-30年),多砸金钱(几百上千万两白银),南京到北京的一条主要线路还是能建出来的。

但是,姜星火对于攀科技树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

引导与建立体系的意义,远大于自己手搓。

即便是出狱后,姜星火还是认为用环境去倒逼人,用生产力去逼生产关系,才是正确的路子。

至于以后什么限制皇权,那都是留给几百年后的种子。

眼下皇权专制对于支持他改造大明,才是更有利的。

“那【千里传文】呢?”郑和更进一步问道。

姜星火坦承答道:“顺利的话有可能二三十年,不顺利的话也有可能有生之年都出现不了。”

郑和点了点头,心中暗暗藏下了几许期待。

若是铁马能驱动船只,那么大明船只的性能,马上就能获得巨大的提升。

相当程度上无视是否顺风顺水,在这个时代是多么逆天的能力?

我大明水师,天下无敌啊!

等等。

郑和忽然皱起了眉头,是不是有哪里不太对劲?

“姜先生。”郑和的红脸有些怪异,“咱们的话题,是怎么跑到这上边来的?”

听了这话,朱高煦也呆了呆。

对啊,话题什么时候跑偏到这里了?

好在最近几个月随着诏狱生活戒除酒色、多读书、作息规律,朱高煦的大脑清明了许多,他很快就回忆起了跑偏之前的内容。

说来惭愧。

话题就是朱高煦自己带跑偏的。

是朱高煦非要拿大明定都南京后,考虑迁都又放弃这件事来说事的。

朱高煦老老实实地复述了一遍。

“刚才讲到了陆权、海权、国际权力,政治是经济的延续,战争则是政治的延续,国际权力,便是某个国家可以从战争、政治、经济等等角度,全方位影响其他国家的能力,而其中最根本的、最持久的,则是经济利益。”

郑和也跟着补充道:“还说经济利益的核心是货物运输的时间和数量,以及讨论汉唐控制西域商路为什么最后都失败了。”

“伱们说的很不错。”姜星火赞许道:“而汉唐失败的这个原因,其实我们刚才关于漕运和海运的讨论中,就已经得出结论了。”

“姜先生是说海运成本?”朱高煦试探问道。

“便是如此!”

姜星火肯定道:“经济利益的核心是货物运输的时间和数量,海运或者说水运,天然就比陆运的时间要快,数量要多,因为水运的船只可以借风借水,陆运只能靠运输者的腿。”

“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汉唐控制西域商路失败,就是因为陆路长距离运输不可取反过来说,水运长距离运输,是完全可取的,所以跟陆权论还有一个相对应的理论。”

“那就是海权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