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华娱1997 第468(2 / 3)

加入书签

蓄和借的钱开了个小吃店,虽然不算赚钱,但也不愁温饱。

有了经济独立的底气,老板娘极少和老家联系,一个人过起了日子。

虽然自由自在,但有时也孤独寂寞,直到姜常的出现。

2001年,初到京城的姜常,挣不到什么钱,日子困难,常常到小吃店厚着脸皮蹭电视看,一来二去和老板娘熟悉。

2002年初,有感出头无望的姜常准备放弃京飘生涯,离开京城,返回老家。

临走之际,姜常来到老板娘的店里借酒消愁,正好看到了曹轩当初的新歌《你的答案》,被歌曲和v李铢衔的励志故事鼓舞,决心继续留在京城。

此后三年,姜常依旧没有达成自己成为明星的梦想。

但是好在坚持的久,再加上肯吃苦,也有一定能力,他也慢慢在京城的群演圈混出了点名堂。

现如今,姜常是京影厂这一片最大的群头之一,手里掌握上千特约、群演资源,甚至可以和不少剧组和公司中层搭上话。

放在群演开局的华娱文,也算是新手村大boss了……

这两年内地影视市场开始繁荣,姜常收入也不断增多,虽然远谈不上小康水平,但日子总算有奔头了。

而三年前的那一夜,不但让曹轩成为了他的人生偶像,一直给他安慰鼓励的老板娘,也给姜常的心理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所以这几年,他其实是打两份工,白天干群演,晚上来小吃店免费做跑堂、后厨、打杂、账房,来了一个现代版的《武林外传》。

姜常敢做明星梦,长相还是有几分可取的,浓眉大眼,有点像年轻时候的朱时茂。

老板娘当初容忍他蹭电视,还在他低谷时安慰,虽然不至于说喜欢,但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几分好感的。

后来看到姜常免费当劳工,也半推半就的使唤了起来。

工资虽然一毛没有,但是包了姜常三餐和四季衣服,后来还在小吃店腾出了个杂物间弄了卧室,明面让姜常看店,但实际帮省了大半年的房租。

就这样,两个人郎有情、妾有意,腻腻歪歪了一年多,姜常趁着自己过生日喝多了酒,来了一个醉鸡夺鹰堡,一举拿下高地。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不到两个月,姜常就从小吃店,搬到了老板娘家同租。

时至如今,两人一度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不过老板娘觉得自己二婚,有点自卑,迟迟不敢跟姜常回家见他父母。

姜常倒不在乎这个,但是觉得一直租房不是事,想看看能不能结婚前弄套房子。

但是2005年初的京城房价已经开始小飞了,均价每平差不多8000~9000,上万一平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姜常自己打听相对合适的房子,最便宜的也要每平6500以上,这个价格对于他来说,实在很难承受。

这两件事一直围绕在两人心里,就连回家过年包饺子都不忘念叨几句。

“今天我听店里一个老客人说,有一个专家说今年的房价一定会崩盘,让我们缓两年买。”

老板娘擀着饺子皮道,姜常天天在家嘀咕买房,让她也格外关注房价。

“是吗?”

“可不是,说是有个朋友是什么局的,内幕消息,当时他还劝自己一起吃饭的亲戚,让亲戚现在趁着房价高赶紧卖了,租两年房,等房价低了再买新的。”

姜常学历不高,高中都没上完辍学了,老板娘更是初中毕业,俩人对这些方面一知半解,很看重别人的建议。

“我觉得你那个客人说的不靠谱,之前我在蹲活的时候见了一个老头,他就和我们说房价肯定得涨,要买赶紧买,不然奥运会之后更高。”

姜常说起了自己的见闻,老板娘不乐意了:“我店里虽然没啥大老板,但也来了不少小老板和干部,你那都是住地下室的老头,懂什么房价。”

“那个老头不一样。”

姜常回忆了一下:“我们是讨生活,他来当群演就是体验生活的,一个月来不了两三回,也不在乎片酬,有时候还请人吃饭。

我听人说他儿子很有钱,有一回下大雨,一个电话,奔驰来接的人,这种人的内幕消息肯定比咱们知道的多。”

“这老头那么有钱还去蹲活,有毛病吧。”

老板娘吐槽一句,姜常笑笑:“谁知道人家有钱人都想的什么,闲的无聊呗。”

姜常看饺子包的差不多了,自己去烧水剥蒜,然后犹豫了一下道。

“媳妇,其实我有一件事,不知道怎么跟你说。”

“咱俩有啥不能说的,说呗。”

姜常低头筹措了一下语言:“你也知道,白洋淀那边新建了个影视城,过完年,就开始正式招纳剧组了。

到时肯定会缺一些专业的群演演员,那边的负责人联系我,想让我带一批人过去。

那座影视城是繁星投资的,规模很大,直接对标的是南方的横店,如果我能前期在那边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