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九十二章(2 / 3)

加入书签

说道:“大将军所言极是。西夏皇帝性子老成持重,明面上同契丹人唯唯称是,其实,他早就不耐烦契丹人管东管西了。”于是将西夏国情细细说来。

原来,西夏皇族也是姓李,祖上与大丰李氏还颇有渊源。

过去数十年间,西夏朝廷大权一直握在摄政王手中,西夏皇帝则懦弱无能,不值一提。

大约两年前,摄政王撒手人寰,西夏朝廷便即四分五裂,各方势力相继起兵造反,国内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皇帝亦死在逃难路上。

同一时间,丰辽两国的情状各不相同。

秦家兄弟那时蛰伏于北境,伺机返京复仇。见到外族蛮夷忙于自相残杀,暂时无暇骚扰中原北境,便悍然发兵南下。

辽国则野心膨胀,企图在西夏浑水摸鱼。

老摄政王有一子,名为李景行,此人颇具才干威望,只是手下兵马稍嫌不足。

萧闻道便发兵支持李景行夺位,西夏其余势力奋起反抗,却因内讧而不敌外辱。

李景行顺利称帝,自然投桃报李,与辽国签下盟约。

但李景行满心只想重振西夏威势,如今身登大宝,也就不愿意再为契丹人所利用。

萧闻道察觉李景行怀有异心,便将他的妻儿亲眷强行捉到契丹王宫,当作人质严加看管。

李景行表面对萧闻道顺服恭从,心中却更急于摆脱契丹人桎梏。

因此,宋疏云此番拉拢示好,正中李景行下怀。

宋疏云解释了西夏国情,又说道:“李景行已与我秘密商定,他会装作听从萧闻道的模样,派出三万军士加入契丹军队。待到丰、辽、夏三军会战之际,只要秦大将军一声令下,西夏军士就会立即倒戈。届时丰夏里应外合,尽可以一举歼灭契丹大军。”

李代嘉说道:“可是萧闻道老奸巨猾,他肯定会防备西夏叛变啊。”

秦守晏也应声附和,说道:“你这酸书生根本不懂得行军布阵。你以为两国打仗,就是各自把军队拉到大平原上,大家伙儿举刀弄枪互相砍杀吗?李景行送了萧闻道三万军士,萧闻道大可拿他们开路,今天烧咱们一片村庄,明天攻咱们一座城池,谁能受得了?”

宋疏云神色不变,淡淡说道:“多谢秦二公子指点,我与西夏皇帝陛下也是这么说的。”

秦守晏哈的笑了一声,说道:“那还算你有点小聪明。”

秦克阵摆了摆手,说道:“阿晏,别再胡闹了。宋大人,那李景行是怎么回答你的?”

宋疏云说道:“李景行会把三万军士缩减成三千人,且这三千人俱是老弱病残。待西夏三千残兵到达契丹,萧闻道自然就能明白,西夏是不愿意趟这浑水了。”

秦克阵皱眉说道:“果真如此,萧闻道肯定就不敢擅自开战了。但李景行这么明目张胆地反抗萧闻道,难道就不怕萧闻道报复他家妻儿老小?”

宋疏云说道:“李景行当然害怕,所以,他求大将军送他一个契丹人质,算是丰夏两国交好的礼物,以便震慑萧闻道,保他族人安危。”

李代嘉吃了一惊,李景行真是狮子大开口,我们手中也就只有两个人质,他一开口就要去了一半!

想我当初深陷辽国猎宫,受尽屈辱折磨,好不容易才捉住辽帝辽后,李景行如今不费吹灰之力就讨走一名人质,这可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秦克阵也想到了这一层,微微一笑,说道:“咱们手里握着两只法宝,李景行肯定眼馋得不行了。他想要哪一个?皇帝还是皇后?”

宋疏云说道:“李景行说,他也知道契丹人质来之不易,辽帝辽后身份都是一样尊贵,不管大将军给他哪一个都行,一切都听咱们安排。”

秦守晏面露鄙夷之色,说道:“李景行那是在留后路呢,他害怕辽国这回大难不死,萧闻道反过头来找他算账,他得把罪责全都推卸到咱们身上。”

众人心里都暗暗赞同,秦二公子不愧是将门虎子,平时风流快活没个正经,其实遇到事情,心思十分清楚,脑子转得极快。

秦守晏抖开折扇轻轻一摇,续道:“叫我看呐,不如把辽帝辽后都送到西夏去,算是给契丹人一个理由,叫他们痛痛快快把西夏给灭了吧。”他这几句话又全然是信口开河了。

秦克阵摇了摇头,说道:“辽国和西夏都是北境大国,他们两国最好永远势均力敌,你争我赶,互相较着劲儿,互相消耗实力。咱们汉人才能置身事外。否则不论谁灭了谁,下一个挨刀的就是咱们。中原还没有恢复生气,可不能再经历第二次大战了。”

李代嘉柔声说道:“大将军所言极是,其实为君之道不也是如此吗?做人做事都得留有一线余地,那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呀。”

秦克阵黄金面具泛着冷光,沉声说道:“孝亲王殿下,你对你大哥倒是有情有义,时时刻刻都不忘为他讨饶啊。”

李代嘉讪讪笑了笑。

秦守晏则将眼睛往上一翻,重重哼了一声。

宋疏云说道:“大将军,我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