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九章(2 / 2)

加入书签

京城,而秦家兄弟下月月初就要回北方了?

难怪秦守晏昨日千叮咛万嘱咐,叫我千万不要忘了他,原来他这么快就要同我分别了……

不,不,像他这样的坏家伙,越早离开京城,对我越是有益。

等他走了,我的生活也能终于恢复平静。

可是……可是……

李代嘉心中是乱成一团,接下来的议程也只听了个大概。

朱安智迅速推荐了两位北境督军人,一个是朱家的门人,名叫郑瑾,另一个是朱氏的支族子弟,名叫朱仁芬。

这两人官职不高不低,虽不知才干如何,但人品名声都是无可指摘的。

皇帝当即命人草拟诏书,北境大军设立三名督军便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旭真公主对此颇有微词,又暗讽皇帝此举不过是装模作样,三名督军对辖制秦家日益膨胀的军权而言并无什么实际效果。

皇帝对她已是忍无可忍,冷冷说道旭真公主因伤心过度而言行无状,又派金大公公将旭真送回公主府休养,从今以后,公主不得传召就不许出府半步。

此举虽然名为“休养”,但实际上就是囚禁了。

旭真公主暴跳如雷,又指着皇帝破口大骂。

太监们忙上前阻拦,一阵乱哄哄之中,旭真公主被他们合力架出了御书房。

李代嘉望着旭真公主远远离去的背影,心中很不是滋味儿。

旭真公主此番痛失两名爱孙,又大大得罪了皇帝和将门,以后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

虽然旭真公主方才当众戳穿李代嘉的隐私,让他十分窘迫,但李代嘉并不在意这些,更不会因此埋怨她,而是真心为她设想,对她的处境十分同情。

这日的御书房审议结束之后,很快便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言官上书,要求皇帝加大对秦家的惩罚力度,将门一派则据理反驳。

后党声势已大不如前,但一嗅到机会,更是趁机乱搅浑水,弄得朝廷中一片乌烟瘴气,百官每日上朝都闹得不欢而散。

皇帝李傅淳一连多日都是心情郁结,终于有一日彻底病倒在床,再也不能管事了。

此时太子还在江南主持科考,于是每日的早朝都交由副相俞晔代理主持,奏折则由几位重臣一起批阅。

俞晔向来是长袖善舞,哪一边都不愿得罪。由他把持大权,朝中更是一派混乱,众党派之间的矛盾一度激烈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

李代嘉并没有上朝参政的资格,对朝中乱象,他也只是有所耳闻罢了,倒是颇有置身事外之感。

这些日子里,李代嘉每日都去太傅府上课。

白煦老太傅的伤腿渐渐好转,如今已经可丢下拐杖走路了。

但秦守晏右手受伤,行动多有不便,所以他一直在将军府安心养病,不曾来太傅府上课了。

李代嘉原本想着,秦守晏很快就要离开京城,两人应当尽量修缮关系才好,否则师兄弟一场,弄得个不欢而散的结局实在不好。

但他没想到,他根本没机会见到秦守晏,心中复杂之情,更是难以言表。

又过几日,江南二度科考平稳结束,太子李真尚终于回归京城。

天下科举考生齐聚京城参加殿试,皇帝李傅淳缠绵病榻,便由太子李真尚来主持殿试。

李真尚朱笔一批,一位年逾六旬的北方儒生喜得状元。

君子兰宋疏云则一举中第。

他是今年这批进士之中年纪最轻的,一时风光无限,前途一片光明。

李代嘉听到喜讯,便派人给宋疏云送去一套文房四宝作为贺礼。

宋疏云收下贺礼,还赠给六皇子一副新绘的兰花图。

图上丛丛兰花生机盎然,旁边还题了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这是白居易当年进士及第时写下的诗句,宋疏云的字迹潇洒飘逸,翩若游龙,喜悦骄傲之情跃然纸上,李代嘉也是真心为他高兴。

再说储君回京之后,朝中大小事务自然交到了他的手中。

太子贤明机智,善结人脉,处政颇有才干,文武百官皇权贵族等无不信服太子的才能,朝中这才慢慢恢复了平静。

谁知,这份风平浪静还没维持多久,朝中又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