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0章王守仁的思索(2 / 3)
梁储连忙笑着说道。
尽管很郁闷对方抢了自己户部尚书的位置,但是自己却不能露出丝毫的情绪出来。
眼前的王守仁,他和刘晋一样,都是弘治皇帝身边的红人,现在大家都是看得出来,弘治皇帝现在是在不断的调整朝堂的班子。
增加年富力强的新鲜血液进来,逐渐的将一些年老体弱的大臣送回老家去养老。
像李东阳,张懋,身体都已经不行了,李东阳估计着很快也要退了,他身体实在是不行了,三天两头都病,很多时候连早朝都没有办法来上。
如果正常来说,其实是应该让李东阳来当内阁首辅的,这不仅仅是权力在提升一些,更重要也算是一种荣誉,一个文官能够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也算是位极人臣了,可以荣归故里了。
但是李东阳身体实在是太差了,以至于弘治皇帝思索再三之后,还是觉得没要必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了,直接让刘晋当内阁首辅。
李东阳过段时间就干脆让他回乡颐养天年算了,估计着李东阳可能都没有太长的时间了。
正如同刘健所说的,大明现在蒸蒸日上,弘治皇帝又要开创千古未有之鼎盛盛世,需要又能力又年轻的大臣来辅助。
谷虡
这些老人家,身体不行了,脑袋有时候也昏昏的,不够理智和清醒,像刘大夏,七十七岁的高龄了,脑袋就已经不行了,在西法战争一事上竟然说出了大明要调停的幼稚话来,还说世界要和平,天下百姓才不会受苦的话出来。
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是不明白处在这样的高位上,要站在大明帝国的利益角度去思索问题,而不是凭自己的喜好和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来做事。
弘治皇帝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老人政治是不行的,虽然是稳,但年纪太大了,身体不行的情况下,处理国家大事就完全不行了。
如果现在不是有刘晋在撑着话的,可能内阁都要瘫痪了,李东阳和刘健都是已经无法在保持高强度的内阁工作了,已经没有效率了。
而现在的大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大量的新事物不断的涌现出来,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大明内部的事情,还有全球范围内和其它地区国家之间的事情。
考虑的问题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什么仁义道德治国的问题了,也不再是老百姓有没有吃的,能不能穿暖衣服的事情了。
现在摆在大明帝国面前的,是大明日益突飞猛进的生产力和逐渐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还有就是大明老百姓日益富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封建社会制度对老百姓限制和束缚之间的矛盾。
是实力越来越强大的资产阶级、新式教育之时阶层同传统封建地主和儒家文人之间的矛盾。
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它和以往历史上的一切都是全然不同。
该如何治理这样的一个国家?
这是弘治皇帝时常思考的问题。
大明的疆土前所未有的广袤,大明人前所未有的富足,大明人和外界的往来和接触前所未有的密集和频繁。
还有大明内部成千上万的部族,大明海外大大小小的藩国、殖民地。
太多、太多的东西都需要好好的去思索,也是以前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和现象。
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新局面和新矛盾,老一辈的这些文官们总是显得不知所措,总是无法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就如同以前的时候一样,大家明明知道国库空虚,应该要开整商税、重新丈量全国土地,限制地主士绅兼并土地,但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商税就是无法开整到,朝廷就是一直穷。
大家明知道边防空虚,困顿,军备废弛,军户制度糜烂,然而就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鞑子年年扣关,东南沿海倭寇肆虐。
大家明明知道西南土司反复无常,剿不完,灭不完,时常反叛大明,借此索要好处,但是大家却也是始终想不出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军剿完了土司叛乱,又继续让这些土司在当地当土皇帝,时间一久,他们又反复无常,始终没有人想到改土归流,委派流官来解决这个问题。
传统的这些文官要么是明知道有问题,明知道该怎么去做,但因为利益问题就是不去做,而且还强烈的反对朝廷去做。
要么就是这些文官,他们的脑袋里面始终就只有儒家的那点东西,什么仁义道德、以孝治国之类的,空而无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了。
根本就不明白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当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总是能想出一千种对付老百姓的办法,却想不出任何对付外敌的好办法出来。
他们沉浸于儒家所提倡的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之中,却是又往往不明白家国天下的真正含义。
所以刘晋的表现在弘治皇帝看来就是何等的耀眼,刘晋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将大明帝国逐渐的从内忧外患的境地带到了现在横扫世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