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一章、评审会(1 / 14)

加入书签

张晓东主负责的子项目是一台新型号的钻井绞车,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新技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技术便是行星减速箱技术。

这种减速箱与常规减速箱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体积小、重量轻、传递功率大等等。

而行星减速箱本身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产品,其性能可与其它军品级减速机产品相媲美,却有着工业级产品的价格,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工业场合。

只不过,将其应用于石油钻井绞车领域,却是很少见的。

本来,这个项目的新型绞车的研发设计已经达到了设计目标,各项指标也均是满足使用工况,但是,在组装阶段却出现了难以定位的情况,让人很是意外。

张晓东赶到齿轮加工分厂后,站在组装了只有一小半的钻井绞车跟前,面对技术员李桐提出的问题,却是一筹莫展。

他飞快的在脑子里把研发部的图纸产品库过了一遍,直流绞车、交流变频绞车、链传动绞车……

但却是没有一个相似的结构可以拿来借鉴,其实,他自己也知道,根本没有相似的结构。

这次的钻井绞车的结构是全新设计的,几乎是没有参照的。

张晓东作为这台钻井绞车的总体设计,他因此感触是最深的。

眼前这个新产品,在外人看来,似乎结构很简单,甚至它比常规的产品结构形式还简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还是颇有道理的。

目前这台新产品,在其他的人看来只是简单的改进,结构简化了而已,但却只有少数几个参与项目的人,才能明白它的优异性能体现在哪里。

这台新产品设计完成以后,与同规格、同类产品相比,它的体积、重量都是减小了20!

要知道,如石油钻井泵、游车、水龙头之类的常规产品,减重10就已经是圆满完成轻型化指标了,而这台新型钻井绞车却达到了20的减重指标,这已经算是超额完成了指标!

哦,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啊。

要知道,当初张晓东顺利完成这个项目的时候,可是非常激动的。一方面因为这是他首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总体负责项目设计,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实力的证明!尤其是向陆剑飞、郑耀东等人做出了证明!

张晓东、陆剑飞、郑耀东和董乾坤四人,同届入职公司,又同时进入研发部,还同时被分配到新能源开发室,曾几何时,这样共同的经历使得四人之间的关系一度非常亲密,大家犹如兄弟一般!

但是,蜜月期总会结束。在进入研发部大楼之后,一切都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刚开始的时候,陆剑飞和郑耀东故作姿态,一副我就是比你牛掰的行为表现,张晓东都是不以为意,在张晓东看来,正常的竞争是合理的,也算是相互促进吧,因此也就没有在意。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几个人之间的闲聊慢慢的演变成了互相之间的冷嘲热讽,进而互相看不顺眼。

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在这个项目的一次方案评审会上,出于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目的,张晓东邀请了陆剑飞、郑耀东以及科室的师兄来参加方案评审会。

会议刚开始,按照正常流程,张晓东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对这个项目做了一个总体上的简介之后,展示了自己的方案设计图,然后请大家提提意见。

结果就在他刚说完,尚未落座的时候,郑耀东就直言不讳的提意见了,“你这个方案为了达到轻型化目标,许多地方做了减薄、换料处理,零部件有没有校核强度啊?不一定够吧?”

张晓东闻听此言,心中正在思忖怎么妥善回答。

陆剑飞却也跟着帮腔道,“是啊,有没有计算书,拿出来看看!”

“现在只是方案设计阶段,一般都只是初步计算,哪来的计算书啊?再说即便经过了计算,但是也不能把零部件都计算一下吧。”张晓东听了这话,心里不禁火大。

但话表面上却不能这么说,毕竟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发火是不明智的。

“这次的改进设计基本上都粗略算过,之于计算书,这个还没有整理出来……”张晓东在组织着词汇,尽量保持平静,不慌张。

“那就是没有计算报告了?!”陆剑飞质问到。

“暂时没有……”张晓东尽量注意着措辞。

“你方案图里的连接技术,据说几年前就应用过,效果不佳,然后就再没人用了,你现在还拿过来用吗?”这次是郑次是郑耀东晃悠着脑袋问道,还是那一副吊耳啷当的样子。

没有等张晓东开口回答,郑耀东就接着说道:“有些技术已经经过实践证明有问题,我觉得就不应该再使用了……”

此话一出,会议室里的其他人都开始议论纷纷。

“我靠,有意见私底下不能提示吗?非要在评审会上拿出来说!这是什么个意思?”张晓东心里这个时候已经很火大了,但现在却没有时间理会这些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