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六章、又见夏梦(1 / 18)

加入书签

前段时间,张晓东、陆剑飞、郑耀东和董乾坤等人,都被抽调到了一个交货时间特别急的生产项目,负责部件图纸的设计工作。

一众人等在连续加班加点的干了两周时间多的时间后,总算是如期完成了这个特别紧急的订单项目的收尾工作,把相关设计图纸,经过专家审核修改,形成的最终版图纸提交了上去,随后图纸正式下发生产制造部门。

一个月后,张晓东正在办公室里进行煤机项目的部件方案图纸设计,就接到了制造分厂打来的电话,说是图纸上有点问题不太清楚,希望他能过去指导一下。

接完电话,张晓东走到科室主任赵永刚的工作卡位那里,看见他正在对着电脑敲字,便向他简要的说明了情况。

在公司研发部里,除了部长、副部长等领导,拥有独立的办公室,另外其余各个科室的主任都是没有单独的办公室的。他们也是跟员工一道,坐在大屋子里面,只是他们的卡位的位置稍有区别,通常是在一个靠窗的拐角位置,那里空间稍大,采光相对好一些。

在整个研发部,有相关方面的规定,要求员工工作期间如果要前去公司的制造单位,是必须要请示科室主任的,得到许可之后,方能前去。

有时候,科室主任可能对你另有安排,就会把你拦下来,而让别的员工代替你前去处理问题。

此时,从张晓东汇报情况开始到结束,赵主任一直是目不转睛的看着眼前的电脑屏幕,手指一直没有停止敲字,在听完了情况之后,总算是暂停了下来,但手还是放在键盘上,只是转过头来,略带关切的问了句,“这个问题你可以处理吗?需要别人帮忙协助吗?”

张晓东闻言,赶紧回复说不用,自己能够处理。

赵主任方才留下一句“注意安全!”,然后转过头去继续敲字了。

早就听说赵主任寡言少语,今日一见,果然真是“不同凡响”啊,张晓东心里如是想。

请示完毕,领导同意,可以前往,张晓东便匆匆准备起资料来,准备赶到新厂区的生产制造单位。

到目前为止,公司总占地面积约有200万平方米,厂区主要是分为两块:老厂区和新厂区。

老厂区在灵台区,占地面积较小,大约有8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了公司的行政部大楼、研发部大楼、质量检测部大楼等,基本都是一些非生产单位。

而新厂区在高新区,占地面积较大,大约有12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分布着泥浆泵加工分厂、钻机总装厂等数十个加工制造单位。

近十年来,随着公司的国内外产品市场形势一片大好,公司产品一度远销中东、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中亚、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随之公司产能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也严重制约着公司的进一步拓展壮大。

终于在前几年,公司向上提交的旧址搬迁改造项目获得集团公司的批准,由此拉开了公司为期四年的搬迁改造工作。

此项目的预期目的是将老厂区内,同时也是位于市区的所有生产制造单位,全部搬迁到位于郊区的新厂区内,而老厂区内只保留行政单位、研发部等非生产制造单位。

当时该项目的执行,得到了集团公司和本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项目进度前期很顺利,进展也特别快,但是,天有不测风雨,在项目进行的帖子。

张晓东第一次接触到科拉深井是在公司的实习培训课上,公司聘请的一位培训老师,是一位已经退休、两鬓斑白的老教授,在他的ppt课件里面,提到了科拉深井。

但当时老教授的培训课主要是在进行石油钻机的培训,在举例说明阶段,就提到了科拉深井,尤其是其引以为傲的12262米的钻井深度,以及一些该钻机的结构形式和性能参数。

培训课上那位教授更多的是介绍了科拉深井的技术参数,以及其应用到的先进技术,并直言国内的技术与之相比,差距很大,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至少有二十年,却并没有牵扯到其他的怪力乱神的说法。

张晓东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论坛的帖子上,看到了关于科拉深井的详细报道,其中就包含了“地狱之门”的叙述,以及一些匪夷所思的超自然现象。

年轻人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张晓东也不例外。他在第一次看到科拉深井的故事后,就特别感兴趣,后来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查便了国内外相关的网站,遍寻各大论坛,目的就是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但是,他在搜索了许久之后就发现,有用的资料就那么一些,剩余的多是重复资料或者是杜撰的痕迹太明显的传闻,没有太多的价值。

其后的一段时间,由于资料重复性太高,大多数资料竟都是老生常谈,千篇一律,提出的观点毫无新意,他也是渐渐的失去了继续再查下去的兴趣。

不过,关于“地狱之门”,他却是查到了一些新的资料,颇为有趣。

那是在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大沙漠中部,有一个被称为“地狱之门”的人造大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