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郁金堂 第209节(2 / 3)

加入书签

往瑟瑟肩上搭,立时被推开了,可是瑟瑟又把头靠过去,贴在人家肩膀上,像龙首原上的黄杨和柳树,在风里缠绵。

她放了心,三更半夜,唯有亲贵还能秉烛夜游。

回来见韦氏果然没睡,披着衣裳守在槛窗下,手里握着瑟瑟预备的奏折。

李真真不说话,接过来展开卷轴瞟了眼,转进屋里,轻手轻脚翻出李显的印章,往朱红印泥里顿了顿,就着月色,稳稳压下去。

就听见韦氏在外头幽幽地叹了口气。

第189章

武周按例三日一朝, 但圣人抱恙多时,久久不朝,加之这几年四海宾服, 几无外战,如今已成了惯例,宣政殿上只有六部照本宣科, 循旧章办事,朝会开的极快,往往不足一个时辰便结束。

太子李显领百官肃立, 对着空椅子行礼如仪,转过头来,便在人堆里寻摸恒国公张易之。

“佛指既出, 理应早日送入神都明堂, 以安天下人心——”

作为储君,他的态度十分谦和,当着众人的面请教张易之。

“府监以为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都在纳罕太子怎么忽然一反常态,言之有物起来?

圣人的病况众说纷纭, 太医院摸不着边际,轻重全在僧道嘴里。

这两个月,控鹤府只差没把长安城翻过来。

一百零八座坊城, 庙宇足三百余间,不论是景教、祆教、拜火教,并民间巫蛊、方术、诅咒之人,全拉进大明宫里一展神通, 连扬州才下船的日本僧人都寻了来,朝臣却还是一头雾水, 不知道实情如何,唯有张易之把控大局,倘若他同意圣人动身,自是没有大碍。

崔玄暐身为前凤阁侍郎,虽尚未正式复职,人皆尊奉他,推他站在前头。

他一拱手跟上,“臣复议。”

交托了佛指的差事方能复职,比旁人都着急,卷起大袖侃侃而谈。

“佛指事关国运,自是越早奉进明堂越好,耽搁在西京,成何体统?”

侧目瞪着张易之,口气带些责怪。

“臣远赴法门寺已是三年之前,走时圣人亲点控鹤府预备典仪,想来样样筹划的周到?不必临时抱佛脚罢?”

张易之压根儿懒得理他,和张昌宗交换了下眼色,复向李显看去。

李家男人多半器宇轩昂,唯有这位太子,总是一副水蛇上岸,遭人抽掉筋骨的倒霉样,今日却不知为何,高高仰着头,任珠旒次第遮眼,笔刷样在面上扫来扫去,倒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了。

正揣摩,李显忽然转过头来直视他。

“十七年前孤出京不久,新丰县地面震动,江河逆流,东南竟涌出一山,蔚为奇观,有人上疏,道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而山变为灾。”

张易之听了大为吃惊,又暗自窃喜,太子向来软弱,只因安乐郡主与法藏昨日碰过头,便胆敢公然直斥女主带来灾祸。

“殿下旧事重提,是何居心?”

张易之故作不解,指队列中抻头表现的洛阳令张昌仪,也是张家人,品貌却远远不如,生的腿短腰粗,方头大脸,看起来憨憨的。

“蒲州近来仿似亦有地震?我那日听洛阳令提了一嘴,没听真切。”

张易之拿腔作调,激动地想提起两只爪子搓弄。

从前太平很瞧不起他这毛病,常嫌弃地骂他,苍蝇才搓脚。

不要紧,蛇虫鼠蚁都没差,只要摁下李显,他便是名正言顺的皇后外戚,与太平平起平坐,不,甚至高出半截,到那时,他才不会跟太平计较,她不过是个被惯坏了的少妇,白混在局里多年,至今尚未摸准圣人的脉门儿。

“正是呢。”

张昌仪显得十分为难,摊开双臂。

“蒲州地震强烈,虽未有涌山之象,但河道易位,沿途灾民数千,田地房屋尽数被毁,这……”

他说着,上前几步,和张易之前后夹击,把李显堵在中间。

“太子殿下的意思,难道是天人感应,上苍降示责罚?那圣人是该下罪己诏还是减膳、释囚,减免税赋?下官以为,圣人尚在病中,不宜大动干戈。”

越说越离谱了。

左近的凤阁侍郎魏元忠听不下去,出声斥责,“张郎官慎言!”

鸾台侍郎韦安石兼天官尚书也昂然踏前半步,以示支持,跟着秋官张柬之、夏官姚崇、冬官陈思道索性站成一排,协力同心,如此六部尽出其四,唯有春官武三思、地官李峤默然不语。

有六部做表率,余者赶紧表态,左右肃政台两位中丞向来嫉恶如仇,曹从宦冲动,放下笏板便要摘冠,被陈思道侧目瞧见,忙示意左右阻拦。武将那边,才从西北调回来的大将唐休璟听得十分烦闷,皱眉怒视张昌仪。

大朝会四百余人,殿中坐了二十余排,横平竖直,井然有序,内中数张柬之年纪最大,已是七十有八,头发胡子蓬蓬大把,全白了,垂在绛红纱衣上,活像太公庙里的姜子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