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醉琼枝 第31节(2 / 3)

加入书签

到了八载。

没想到,他们俩夫妻一场,没等到白头携手,却是这般缘散了。

清晨时,下起了纷飞小雪,夏荷给大姑娘煮了红皮的鸡蛋,又扯了一碗长寿面,算是庆生了。

楚琳琅吃完了面,便摇着龟壳晃啷响,一副心绪不宁的样子。

夏荷以为她是心伤,其实她一直在琢磨着昨晚周随安脱口而出的那一句:“谢家姨母说的真没错……”

她在寂州的时候,是常跟六王妃和谢家老夫人聊天的。妇人在一起,有时候将话扯远了,也会带出一两句本家姨母来。

听说那位可不是省油的灯。

这等家丑,谢家人都不敢露头,只让六王妃出面震慑住她。一个拐弯的姨母,怎么突然跑到周家去呢?

她经历过的事儿,是一般女儿家没经历过的。毕竟有几个女孩差点被亲爹绑住塞入婚轿子呢?

这些经历让楚琳琅在没有安全感时,就会敏感得有些草木皆兵。

楚琳琅想了又想,算了算自己手头的银子,挥手让冬雪拿去,在附近的镖局子里雇两个人来,只挑那长得最凶悍,块头最大的,最好是听不懂官话的关外人。

另外再去城西破庙,看看那里有多少乞丐……

正准备的功夫,大姐夫与姐姐楚金银却来找她了。原来楚金银听闻妹妹离家住了,便去了周家一趟,原本准备劝和。

谁知她从妹夫的嘴里才知道,今晚两人就准备将文书签了。

第34章 别再回来

楚金银这才知道原来是妹妹早就立意和离。

这闹得她坐卧不定, 疑心是自己的话搅和得妹妹与妹夫和离。于是她又带着丈夫,赶着来看看妹妹,看看事情还有没有斡旋余地。

楚琳琅却拍了拍她的手, 说不准备麻烦姐姐的, 既然赶上了,不妨也跟着去做个见证, 两家就此圆满了结。

楚金银劝不动她, 无奈摇头。父母都不在身边,庶妹有事自己从小拿惯主意的,谁也做不了她的主。只能拉着丈夫跟着琳琅一起去了周家。

在路上时,陪着琳琅一起来的夏荷偷偷问琳琅:“要不要知会少卿大人一声, 请他来做个凭证?”

楚琳琅想想昨晚两个人的不欢而散, 摇了摇头。

她跟司徒大人还没到这样的交情。再说,这事儿里夹杂着周谢两家不可说的丑闻, 她把司徒晟拉扯进来, 以后他还如何与谢胜和周随安同朝为官?

她虽不通笔墨, 却也没有做出这没眼色事情的道理。

等到了周家,厅堂里坐着的除了赵氏母子,竟然还有面生的中年女子。

赵氏只含糊说她是周家的一位远亲。

可楚琳琅冷眼看着她通身的打扮, 还有说话时那纯正的京腔, 倒是隐约猜出了她是谁。

买卖不成仁义在, 楚琳琅简单客套地跟赵氏施礼,便准备拿笔签下和离书。

可就在这时, 一直绷着脸的赵氏却说:“不必你签了,随安已经写好了。”

说完, 她就让周随安将放在桌子上的一张纸递给了楚琳琅。

楚琳琅定睛一看——却是忍不住笑了。

这压根就不是和离书, 而是周随安签好了名姓, 按好了手印的休书一封!

虽然都是夫妻分离,但“和离”与“休妻”是截然不同的两档事情。

若和离,只是夫妻感情不睦,一别两宽,各奔前程。

可是若休妻,便是女子的品行不检点,被夫家厌弃,有的甚至连嫁妆都拿不走。背着这样的名头,女子以后再嫁都难了。

楚琳琅看着上面周随安的签字,慢慢抬起头,径自问:“你这是何意?”

可周随安并不回答,只在圈椅上侧坐着身子,恍如去世一动不动,只低低垂下头,连看都不看楚琳琅,任着母亲赵氏与她交涉。

赵氏的脸绷得老紧:“琳琅,你入了我们周家这么多年,我们母子自问不曾亏待过你。可是你扪心自问,当得起周家的儿媳妇吗?如今你和随安的缘分散了,领了休书,便各自安好吧。”

那休书写得明白,楚琳琅的罪状是七出中的“无子”和“妒忌”,还有不敬婆母。秉着这三条,楚氏到哪里告都不怕。

既然是休妻,那她也甭想拿走嫁妆产业,只能灰溜溜地走人!

楚金银从妹妹那已经听出了原委,听到周家如此挤兑妹妹,立刻气愤道:“你们家还真是饱读诗书,竟能做出如此不要脸之事!明明是周随安行为不检,搞大了良家未婚女子的肚子,怎么到头来,却是我妹妹背负骂名?你们讲也不讲道理?”

赵氏被楚金银骂得脸紧,不好开口,就在这时,那个面生的妇人却冷笑一声道:“你是楚琳琅的姐姐吧?说话可要谨慎些!听闻你相公正在河道做着粮食买卖,他应该是与我侄儿苏峰常打交道。”

原来这女人正是谢将军夫人苏氏的嫡亲妹妹,是谢悠然的亲姨母。她说的那个侄儿,也正好管着河运,是大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