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年代:我成了农家小锦鲤 第121节(2 / 3)

加入书签

能与刘家把日子过起来。

刘欣雨倒是想再卖几台,但是张支书就背着手走在她身边,想了想还是算了,先把大队需要的缝纫机和锁边机交付了再说吧。

刘欣雨一行到家时,大队的大喇叭正好响了,大队长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宣布了两个消息。

第一个就是对林素珍母子的处罚决定。

第二个则就大队决定办一个制包厂,每户可安排一人进厂。

进厂需要经过考核,考核通过者方能到厂里上班,定岗定员按劳取酬,每月发放工资。

……

听着大喇叭里大队长一条条的制度,刘欣雨不由惊讶了。

没想到大队的办事效率这么高,不过几个小时连规章制度都出来了。

虽然不算完备,却已经很不错了。

尽管刘欣雨脑子里有更好的管理制度,但是她并不想插手,于是只是静静地听着不置一词。

“怎么样?这些制度还行吧。”张支书颇有得意地看着刘欣雨问道。

既然不打算插手,刘欣雨需要的当然附和:“嗯,还不错。”

刘欣雨这话虽然有敷衍,却也不算假话。

这个年代能制定出这样的规章制度已经算是比较超前的了。

“对了,院子里那两台缝纫机又是怎么回事?”张支书接过刘青松递过来的香烟,就着刘厚兴手上的火柴点上,美美地吸了一口,指了指院子里停着的独轮车问道。

方静和方明没肯留下来吃饭,在刘欣雨他们往张家送缝纫机的时候就先回去了,约好晚些再过来。

刘欣雨看了眼院子里的独轮车,嫣然一笑道:“那是我送给方静姐弟的。”

张支书的眉头顿时又皱了起来,十分不满地看着刘欣雨。

刘欣雨并不心虚,依然笑盈盈地看着张支书。

她又不是不能提供大队订的缝纫机数量,有什么可心虚的?

张支书是真的很不满刘欣雨的这个态度,明明与大队签订的协议,为什么还要这家送几台那家再送几台?

自家没办成厂,也没必要私下做这样的小动作吧!

张支书看着刘欣雨严肃地问道:“你还要送多少台出去?”

刘欣雨惊讶地看着张支书:“除了大队订的五十台,至少还有二十台机子,送?我哪里送得起,这些零部件的钱都是跟人借的,我自己哪来那么多的钱!当然是谁愿意买就卖给谁啦。支书爷还有队长叔会计伯伯,你们哪家要是想买的话,我可以按卖给大队的价格。零售价至少七十元。”

张支书没想到刘欣雨居然真的想往外卖缝纫机,这不是砸大队的锅嘛!

虽然只是大队支书,虽然今天县长书记都不同意刘家私人办厂,但是以张支书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敏锐的前瞻性,他觉得私人办厂是迟早的事。

以前谁敢想会有这么一天田地会包干到户?

现在城里已经有了私人开的修理铺和餐馆饭店,那么私人办厂应该很快就有了。

城里有的,乡下迟早也会有。

虽然张支书心里有这样的前瞻性,但是他又认为私人办厂这件事,这么也得再过十年八年。

也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时间点,张支书才觉得这个制包厂有办头。

刘方两家只靠一台缝纫机做包卖就过上了好日子,刘欣雨一下子卖去二十多台缝纫机,岂不是多了二十多家与大队抢生意?

张支书的心里添了不小的忧虑。

会计却有些心动,他家两个儿媳都是心灵手巧的人,以前倒是想过买台缝纫机跟着刘家一起做包包,但是缝纫机要工业券啊。

没有工业券,家里有钱也白搭!

会计悄悄地看了眼刘欣雨,又看了眼张支书,到底没把话说出口,一双眼睛盯着缝纫机就有些拔不出来了。

大队长广播完消息之后,也来了刘欣雨家,看到院子里独轮车上绑得好好的缝纫机,脸色也有些不太好看。

当他听说回来的零部件至少可以组装七十台缝纫机,顿时就没话说了。

支付给刘欣雨四千块钱以后,大队账上确实还有一些钱,但是这些钱既要买原材料,还要留出一些必要的开支和工人第一个月的工资,想要买下多余的缝纫机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第218章 这不都是被你们逼的

张支书倒是向县里要了点资助。

说起县里的资助,还得说说下午县长的电话。

县长书记回到县里以后,专门就个人办厂问题开个临时的办公会议。

会议之后县长亲自给大队打了个电话,就私人办厂给出了十分明确指示。

私人暂时不能办厂,让大队以集体名义把缝纫机机买下来,把制包厂办起来。

张支书顺势向县里要了些资助,县长答应从县财政拨款给民勤大队。

当然民勤大队把厂办起来之后,需要给予县财政相对应的回馈。

不过现在的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