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年代:我成了农家小锦鲤 第61节(2 / 3)

加入书签

有省城来信不用猜也知道是张洪亮的信,京城来信应该就是这位顾同学的信了。

事实上这位顾同学村里很多人认识,也知道是顾技术员,哦,现在应该是顾教授,对,写信的是顾教授的儿子,是刘欣雨读高中时的同学。

“这样说来,你和洪亮都打算考大学?”张支书抽了口烟继续说道。

刘欣雨点头:“是啊,既然国家给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当然要抓住。好歹我也是高中毕业,怎么说也要去拼一拼。”

张支书十分赞同地点了点头,又觉得有些遗憾。

除了刘欣雨,近几年民勤大队就没其他的孩子读过高中,甚至有很多孩子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弃学了。

现在大好的机会摆在面前,能参加高考的,整个民勤大队除了刘欣雨,也就那几个从城里来大队插队的知青。

对了,还有个六年前进城当了工人的张洪亮。

看到张支书脸上的遗憾和失落,刘欣雨有些不忍,沉吟片刻决定多透漏一些消息,反正再有七、八天,各大媒体会公布高考的相关消息,到时该知道的都会知道。

第107章 错一罚十

既然打算提前透漏消息,刘欣雨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参加高考有年龄限制也顺便提一提。

刘欣雨笑盈盈地看着张支书道:“支书爷,并不一定非要高中毕业,只要有能力,工人、农民、知青、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考。

对了,对年龄有些限制,不过范围好像挺大的。

我记得你家省海生叔参军前是读过高中的,要不要让海生叔也去试试?

听说海生叔平时很喜欢看书的,努努力说不定真能上大学呢!”

刘欣雨其实是知道这个年龄限期的范围在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但是好像很少有人知道或者特地去关注,因此许多人在高考以后才知道,不少人因为年龄较大以为不能报考而错失良机。

刘欣雨所说的海生叔,是张支书最小的儿子,读过高中当过兵。

今年已经二十八岁,却还没结婚。

听了刘欣雨的话,张支书眼睛一亮。

他那小儿子什么都好,长得高高大大,浓眉大眼,可是二十八、九岁的人了,老觉得自己还小,就是不肯相亲找对象结婚,也不知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从部队复员回来,除了下地挣工分,就是待在房看书。

如果真能参加高考并能如愿考上,以后就不会整天在眼前晃悠,也就能眼不见心不烦了。

刘欣雨给张支书这么大个好消息,如愿得了个给张洪亮打电话的机会。

省内长途同样是长途,电话费不便宜。

刘欣雨当然不会占队里的便宜,该给的钱还是要给的。

这个年代打个电话可是真太难了,拨了五六次,才与张洪亮通上话。

突然接到刘欣雨的电话,张洪亮心里既高兴又忐忑,生怕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

结果刘欣雨给他带来的是年内就会举行高考的好消息。

张洪亮高兴极了,不过压力也成倍增加,要是能请假回去复习就好了。

与刘欣雨比起来,他的基础渣得不能看。

国庆那两天在刘欣雨的精心辅导下,他的收获很大,许多怎么也理不顺的知识点在刘欣雨的讲解下豁然开朗,当然刘欣雨给他的打击和压力也不轻。

刘欣雨明显感觉到张洪亮现在的压力很大,轻轻笑了一声道:“张大哥,多的话我就不说了,你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你要这样想啊,虽然你的基础不够扎实,但是这些年你一直在自学,怎么说也要比那些好些年连书都没摸过的人强。”

张洪亮想了想,觉得刘欣雨说得很有道理。

他身边的人能像他一样坚持自学的人真的很少,有高中文凭的人也不多,而且那些有高中文凭的人真有很多年没好好摸过书了,就这样短短几句话刘欣雨成功为张洪亮解了压。

难得通一次电话,张洪亮不顾别人的眼光,抓住机会进行了一次短暂的答疑。

因为给张洪亮答疑解惑,这次通话时间实在不算短,花了整整十块钱的电话费。

张支书让会计给刘欣雨打了折扣,只收了八块钱。

刘欣雨从大队部出来原本打算回学校,往前走了几步回头却发现张支书就跟在自己身后,就知道他有话要说,想了想干脆回家算了,反正上午也没她的课。

张支书找刘欣雨,是希望刘欣雨能带着他家张海生一起复习。

刘欣雨没怎么考虑就点头应下了,约好每天晚上七点张海生到刘欣雨家跟着刘欣雨一起复习。

当天晚上七点张海生准时来找刘欣雨,不过他似乎什么也没带。

他应该有些不太相信张支书带回去的消息,打算先找刘欣雨确定一下消息再决定该不该跟着刘欣雨复习。

为了避嫌今天刘欣雨去老屋吃晚饭的时候,费了些口舌说服刘新建以后每天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