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0节(1 / 2)

加入书签

“乾隆皇帝跟苏轼的唱和真是文坛佳话。”

“听说他生辰八字不错,恐怕不仅是紫薇帝星转世,还是文曲星转世!”

曹操望着自己的儿子曹丕,指指点点:“丕儿,人家是皇上,写诗都写得这么好,你文采不如子建,更应该勤勉才对。”

“赶紧学乾隆这么努力作诗,好不好?”

曹操虽然是宦官之后,还是武将,却非常在意文采。他经常举办宴会,让儿子吟诗作赋。

这些儿子中,曹植文采最好,最让他长脸。

曹丕性格阴沉,处事更加圆滑,但是文采差了一点。曹操对此非常遗憾。

曹丕闷声不言,默默点头。处在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中,他也渴望有个好文采,能讨父亲欢心,可惜总是比不上弟弟。

唉,还是乾隆厉害,确实值得学习。

他抬头望着天幕,乾隆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要立刻背下来,反复揣摩。

紧接着,天幕就开始播放乾隆的诗文。

【乾隆的代表作是什么?想必有人会说是那一首《咏雪》。

不过这首诗有争议。有人说这首诗是合作写的,有人说这首诗不是乾隆的诗,这里就采用教科书的说法了。】

在文人眼里,雪纯白无垢,往往被视为纯洁的化身,所以古往今来,咏雪是个热门主题

前有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后有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文人墨客在雪这一主题上留下了绚丽的笔墨。

但在这一刻,那些写过咏雪诗的人都有些压力。

乾隆可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诗人”,写诗写得好

得不得了,这首诗作为他的代表作,肯定好到举世罕见!

想必乾隆的诗一出,再也没有人敢写咏雪的主题了。

杜甫则有些欣慰,毕竟乾隆自称朝他学诗,算是他半个徒弟,徒弟写得好,他面上也有光啊。

在万众期待中,天幕一行一行地放出了那一首《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谢道韫、岑参、白居易、辛弃疾等写过咏雪诗词的人:≈ot;……≈ot;

天幕下的观众:“……”

就这???小孩子都能写吧。

帝王师父杜甫:“……”

他有教人这么写诗吗?

乾隆:混账!!

一般来说,诗人很少会在诗里插入数字。因为写数字会破坏美感,显得非常大白话。如果必须要写,也用得非常讲究。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种时候,数字反倒成为点睛之笔。

可乾隆明显在堆砌数字,有些不知所谓。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他好像说了什么,又什么都没说。

李白没忍住,笑出了声。

杜甫一时间沉默住了。明明天幕公开处刑的是乾隆,但是他感觉自己也挨了一刀。

因为乾隆说杜甫是他的老师,徒弟水平如此,老师脸上无光。

他听到李白的笑声,不晓得乾隆尴不尴尬,但这一刻,他尴尬了。

杜甫赧然:≈ot;太白兄别急,这首七言还没放完呢,最后一句说不定不错。≈ot;

紧接着,天幕将最后一句放了出来。

【……飞入芦花都不见。】

相比前面,这结尾简直天神下凡,拯救了整首诗。让它不至于成为废诗,综合下来,勉强达到及格线的水准。

杜甫望之,稍稍松了口气:“太白兄,我就说吧,这乾隆写诗没那么差。之所以写得这么简单,很可能是他幼年写的,会越写越好的。”

他自幼早慧又性格和善,小时候兄弟们都向他清教问题,杜甫欣然解答。现在乾隆认杜甫为老师,杜甫当然对他好感满满,希望乾隆越写越好。

杜甫相信乾隆的水平,乾隆的家人更是如此。

另一个清朝的世界中,康熙带着文武大臣,望着天幕。他腰杆挺得笔直,与有荣焉。

这个时候,他的孙子还没出生,可是他对孙子的好感已经爆表了。听说孙子生辰八字好一生顺遂,还是未来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这多厉害!

想不到,他大清皇室居然出了个诗坛宗师,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康熙怎么看乾隆怎么觉得顺眼,这首六十分的诗也被抬到了八十分。

“这小子,年纪轻轻,就能写出这样的诗,算是很不错了。将来大有可为!”

文武百官纷纷恭贺,气氛无比和谐。

乾隆如果知道杜甫和爷爷这么说,估计说不出话。

因为这首诗

是他成年之后写的,而且最后一句也不算他的。

乾隆那时已是一国之主,冬天特意带着大学士们来到湖边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