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2节(1 / 2)

加入书签

在学界,迄今为止,《将进酒》的权威性依旧很大,并没有被否决。

总而言之,如果有谁说《xxx》接近原版,都是骗人的。

几乎所有流传下来的诗,都有其他的版本。

不感兴趣的人就直接看诗文,看自己更喜欢哪个就行了。没必要那么在乎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不然没有诗文之美了。】

王安石对于这种情况一点也不例外。

“唐宋传播诗文要么靠着口口相传,要么靠着手写。这么传下来,笔误太多了。有些流传很广的诗集甚至字都不一样。”

夫人:“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你买过很多本吗?”

≈gt;

王安石面无表情:“差不多吧。”

抄书在古代是一门职业。

他父亲过世之后,家里的生活越来越拮据,于是给别人抄书,补贴家用。人毕竟不是复读机,写一篇自己想的作文都能写出很多错字,更不用说抄别人的书了。

连《兰亭集序》都有涂改。

他生怕误人子弟,抄书抄得勤勤恳恳,抄完之后还要校对好几遍,才会送到主顾里。

有一天,主顾说:≈ot;你抄错了,你抄的跟我记得不一样,我是看你字好看,人又实在,才给你这个活,谁晓得你这么糊弄我,把钱退给我!≈ot;

王安石顿时觉得不可能。

两人一番校对,才发现不是王安石抄错了,而是主顾从小学的东西写错了。

王安石收回思绪,冷着脸说:“行当泥沙俱下,能有一成认真抄书的人就算不错了,胡写也就罢了,很容易分辨出来。最怕的是肚子里有些墨水的人非常自信,喜欢对内容进行合理地更改,太难分辨了。”

“至于什么是原版,得问李白。”

杜甫饶有兴致地听着天幕说的话。李白不在未来的江湖,江湖却仍有他的传说,关于一首诗,到底哪个是原版,都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无数学者争论,无数弹幕吵架,连天幕都要特意提一嘴。

杜甫不晓得未来的娱乐圈,不然一定会说一句:“太红了!”

“所以太白兄,这两个哪一个是你的原版?如果都不是的话,什么才是你的原版?”

李白但笑不语:≈ot;我还没写这首诗呢,我怎么知道。

再说了之前盘点那什么白民品的时候,有人说白星星不懂《长相欧》

吊帐很直销旧也

舌窃不懂《长恨歌》。虽然很高后,但

道理。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太过纠结于诗背后的人,未免不美。≈ot;

“那到底是在探究诗,还是在探究人呢?”

杜甫似有所悟,良久之后说道:“太白兄海纳百川,吾不能及。”

紧接着天幕继续说:【接下来的几年,五十多岁的李白继续游玩,这次,他来到了安徽。清代文人袁枚记录了一个趣事。】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白花钱大手大脚,晚年手头拮据,最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钱的朋友。

某天,李白收到了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位陌生人汪伦邀请他去安徽皖南泾县旅游。

汪伦:“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听,不仅有美景还有美酒,还有这等美事?他乐滋滋地去了。

结果到了之后,汪伦居然说:“没有什么十里桃花,只有一个桃花潭,也没有一万家酒店,只是那个酒店老板姓万。”

汪伦虽然这么说,但也只是开个玩笑,还是好酒好菜地招待李白。

两人同样不拘小节,狂傲不羁,快乐自由,偶尔还喜欢耍贫嘴,简直脾气相合。

李白玩了几天,要走了,那时候汪伦不在家。

汪伦回到家之后才知道,李白已经乘舟远行,他连忙拿着好酒来到岸边相送。

李白接过酒,心情愉悦,脱口而出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魏晋才女谢道韫乍一听,微微皱眉,写诗怎么可以直呼姓名,这也太口头语了,和之前几首诗相比,简直有失水准。

可仔细一揣摩,她又暗暗心惊。每个字都是大白话,和组合在一起,偏偏有一种别样的魅力。那么洒脱,那么亲切,又那么有人情味。

谢安的侄子一听,满心以为自己也能写了,脱口而出了几句≈ot;浑然天成≈ot;的诗句,并问:≈ot;我写得怎么样?”

谢道韫心中:地铁,老人,看手机。

她直言不讳:≈ot;之前天幕提了一个词叫做打油诗,送给你很合适,画虎不成反类犬。≈ot;

谢安的侄子:“……”

曹植若有所思:“深干尺的桃

花潭水也不及汪伦送别之情,真符合李太白的形象,怎么夸张怎么来,但确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