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1节(1 / 2)

加入书签

其实不相信。

不过唐玄宗不喜欢凡事亲力亲为,喜欢当领导,却又贪恋权力,所以非常喜欢玩制衡术。

制造出两股对立的势力,让他们互相平衡,此消彼长。

他不会轻易杀死安禄山,因为他担心杨国忠独揽大权,反之亦然。

经过天幕这件事,他对这两人的信任削减不少,决定让他们互相厮杀。

等到他们撕咬得差不多了,就是他来摘桃子的时候。

事情忙

完之后,他终于想起了被自己遗忘的杨贵妃,见到她那副花容月貌,爱意涌上心头,连忙走到旁边:“爱妃,杨相来了,你不和他说说话吗?”

杨贵妃默默垂泪,进宫这些年,她故意不让自己想起从前的事情,否则都不知道该怎么活。

如今天幕又提起了她的伤心事,她清晰的认识,原来她还没忘了寿王。

那个风华正茂、风度翩翩的少年浮现在面前,牵动心肠。

杨贵妃心中涌现一丝期待:“陛下,天幕所有人都能看,我们的事情要被天下百姓知晓了。

臣妾让皇室颜面蒙羞,不如让臣妾去道观,青灯古佛,了却一生吧。”

唐玄宗眉头皱紧,这确实是惊天动地的皇室丑闻。可想而知,杨贵妃存在一日,民怨就会多沸腾。

他晚年虽然昏庸,但没有昏庸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唉,你说得有理,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等过段日子,朕将你接回来。”

杨贵妃点头答应,默默心想。

这么多年了,陛下的做法还是跟曾经一模一样。先让自己去道观,过了好几年,等大家都遇忘了,再把自己接进宫。

掩耳盗铃!

皇宫外,未来的唐肃宗李亨着急地问着眼线:≈ot;怎么样了?陛下准备怎么处死安禄山?≈ot;

曾经,宰相张九龄预言安禄山会造反。

李享对此深信不疑,多有劝诫,可父皇铁了心,要重用安禄山,玩他所谓的制衡术。

如今天幕通过《长恨歌》告知父皇,有人会造反,目标直指安禄山。

李亨心里高兴坏了,立马联系自己的眼线,询问皇宫中的消息。

眼线压低声音,纠结不已:≈ot;陛下没有杀安禄山。≈ot;

李享如遭雷劈:“为什么?他不是要造反吗?”

“安禄山说渔阳指的不是渔阳郡,还以死明志,洗脱了嫌疑,陛下派人给他诊治去了。”

李亨的面色瞬间黑如锅底:“……那杨国忠?”

眼线:“陛下让杨国忠寻找有反心的人士,听这意思,还是要重用。”

不过他像是想到什么,又无奈起来。父皇即使知道安禄山造反又怎么样?难道能立刻处置吗?众自已经把安禄山美的明大句天权力亦出去容易向来难文呈口经汇女禄山养的胆人包大,权力处出去各易,以回来难。

一旦安禄山死在长安,他的儿子定会造反。

眼线:“不过陛下把杨贵妃送走了。”

李亨冷笑:≈ot;到时候不还是要接回来?还有别的消息吗?没有就走吧!≈ot;

眼线行了礼之后,缓缓告退。

李亨心乱如麻,他为什么要花大价钱,打点父皇身边的宫女和宦官?

那是因为,武惠妃曾经陷害三位皇子,说他们要造反,明明是很荒谬的事情。结果父皇信了,一日杀三子,血流成河。

可以说,自从这件事情发生,皇子们人人自危,噤如寒蝉,都在思考如何自保。

李亨培养眼线,也是怕自己哪一天同样无辜被杀。

李亨枯坐在屋内,眼看着大唐即将动荡,却没有任何办法。自己的命运也如同无根浮萍,随时可能被父皇亲手夺走。

不对,他有机会!

天幕,正是他的福星!

他猛地站起身来,父皇不处置杨国忠,绝对有文武大臣不满。他要去拉拢这些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亲信。

父皇扒灰的丑闻会让民怨沸腾,天下动荡,正是他的机会。

等到自己羽翼丰满,他也要学习太宗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既然父皇不慈,你就别怪我不孝了!

【这首《长恨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主题上很有争论。

一种是讽喻说,一种是爱情说,还有双重主题说。

有人觉得白居易是在讽刺唐玄宗好色,整篇文章明面上在说爱情,实际上在说时政。

有人觉得这点讽刺简直毛毛雨,更像是对唐玄宗的洗白,更像是在歌颂爱情,毕竟讲爱情的部分实在是太多了。

自古以来,两方打得不可开交。

关于这个问题,白居易自己就给了答案了。

他晚年的时候,整理自己的诗集,把自己的诗分为四大类————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