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9节(1 / 2)

加入书签

——他死了?!

二娘联合婉儿兵变?!

韦香儿丝毫不意外,甚至还有一种尘埃落地的坦然。

——她就知道太平狼子野心,不甘人下,若不能除去她,便会被她所反噬,终有一日,她会从她手里夺走李唐江山。

“兵变?”

武曌微微一笑,“我这个女儿,倒是比显儿旦儿像我。”

上官婉儿波澜不惊,继续书写诏令。

而此时的太平,在太医院院正与其他太医的联合救治下缓缓睁开眼,听到天幕说的那句话——

婉儿配合她发动兵变。

这一日,终究还是来了。

【根据《旧唐书》记载,景龙四年六月壬午日,韦后联合安乐毒杀李显。】

“???”

李显拍案而起,“怎么可能!”

韦香儿被噎得一窒,“荒谬!”

李旦愣在原地,好一会儿才找到自己的声音,“这、这简直是污蔑。”

“肯定是污蔑。”

小小的李隆基不以为然,“既然兵变,那肯定要找借口,要不然禁卫军们谁会跟着你反对太后?”

“……”

武曌无话可说。

上官婉儿笔尖微微一顿,在诏令上画出一点墨迹。

但她反应很快,立刻抽走诏令,重新书写,一边写,一边用余光偷偷打量武曌。

大抵是这个消息着实荒诞,连喜怒不形于色的圣人此时都有一瞬的凝滞。

【这段历史自我矛盾到史官们都不知道怎么写,所以史官们直接摆烂,写韦后与安乐公主求皇太女之位,然后毒杀李显。7】

【之后就是李显死后的韦后的极限操作了,秘不发丧,调集府兵五万人驻扎在长安,日夜巡视提防太平与李旦,再让自己的心腹领兵五百去防备李显远在外地的儿子李重福。】

【是以,朝政全部落于韦后之手。】

天幕之上,禁卫们调动频繁,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这个时候,韦后的操作都是没有问题的,包括让一直负责起草诏书的上官婉儿起草立李显幼子李重茂为皇太子的遗诏,让相王李旦辅政,她为皇太后摄政,把各方势力平衡的都很不错。】

【但主少国疑,而宗室力量过大时,不是你防备平衡就有用的,而我们的太平公主,也忍韦后忍了太久,于是在李显死后的第十八天,她联合李隆基发动兵变,尽诛韦氏一党。8】

李旦大惊失色,连忙把怀里抱着的李隆基拉出来左看右看,“你好大的胆子!”

“这本就是我李家的江山,凭什么要让给别人?”

小小的李隆基振振有词,“伯伯能做,阿耶也能做。”

“二娘!”

李显痛呼出声,“你、你怎能如此啊!”

韦香儿抬眉看李显,不悲不喜,“二娘忍到三郎死后才发动兵变,已是念在三郎待她亲厚的情分上。”

“兵变夺嫡并非儿戏,而是不死不休。”

【但这一次兵变,up主个人觉得应该是太平有史以来最后悔的一次。】

【因为在这次兵变里,她的知己至交被李隆基所杀。9】

作者有话说:

太平:我有一句p我一定要说!

有一说一,旧唐书在记载李显被毒杀的这一段简直就是史官摆烂

韦后想立皇太女,所以毒杀李显,呃,就很扯

典型的钱难赚,屎难吃,史官随便写两句凑合一下

1:《资治通鉴》:至忠泣曰:“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则天,以天下让陛下,累日不食,此海内所知。奈何以祖雍一言而疑之!”上素友爱,遂寝其事。

2:《新唐书·中宗八女传》:主曰:“元忠,山东木强,乌足论国事?阿武子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

3:《旧唐书》: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4:《旧唐书》:时昭容上官氏常劝后行则天故事。

5:《旧唐书》:婉儿既与武三思□□,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

6:《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

7:《旧唐书》: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

8:《旧唐书》:上益自负,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庚子夜,临淄王讳与太平公主子薛崇简、前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果毅麻嗣宗、苑总监钟绍京等率兵入北军,诛韦温、纪处讷、宗楚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